伯恩的背叛_第三部(10 / 30)
“什么?”
他使劲捏了捏安妮的胳膊,不让她回头往后看。“接着走,”他说道,“咱们得离开这地方。”
三个街区之外,一辆挂着外交牌照的黑色林肯飞行家停在路边,引擎空转着。卡里姆麻利地一把拉开后车门,催安妮赶快上车。他紧跟在她后面上了车,砰然关上车门,飞行家随即开动起来。
“你还好吧?”他问道。
安妮点了点头。“就是给吓得够呛。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安排了人在暗中保护你。”
车前方坐着司机和他的副手,两个人看上去都像是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官。对安妮来说他们就是阿拉伯外交官。她并不知道这两个人的真实身份,也不想知道。她同样不想知道他们要到哪儿去。在她的这个行当里,知道得太多同样会害死人,就跟起了不该有的好奇心一样。
“我仔细调查过勒纳的背景,所以老头子一说他派勒纳去了敖德萨,我就猜到可能会有其他的人来对付你,而且来者也许身居情报机构食物链上的更高层,给我猜中了。此人名叫乔恩·米勒,来自国土安全部。他和勒纳是好哥们,两个人常结伴去嫖妓。有趣的是,米勒也是在国防部长哈利迪那儿拿钱办事的人物。”
“这就是说勒纳很可能也是听国防部长指挥的人。”
卡里姆点点头,倾身向前,让司机放慢车速。警察、急救医师和消防队的车从他们旁边经过时警笛大作,随即渐渐低沉下去。“看来哈利迪一心想扩大五角大楼的权力。他想接管中情局,然后照着自己的想法加以改造。我们可以好好利用一下这场机构间斗争引起的混乱局面。”
这时飞行家已经开到了华盛顿市北部的偏远地区。车子绕过石溪公园的南端,终于在一家巴基斯坦人开的大型殡仪馆后面停了下来。
殡仪馆所在的建筑也归这家巴基斯坦人所有。买房的钱来自维尔迪克联合技术公司的慷慨赞助,通过巴哈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多家独立公司转给他们——公司都是在卡里姆接父亲的班执掌家族企业之后,利用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因此,这家人把建筑物的内部整个掏空,然后按照卡里姆提供的设计图重新进行了改造。
按照其中的一个设计,房子后方需要修建的设施看起来就像是殡仪馆自带的载货区。事实上对于殡仪馆的供应商而言,这地方的确是个载货区。司机把飞行家拐进载货区时,靠里的一堵混凝土“墙壁”就降到了地里,车子随即沿着露出的坡道开了下去。汽车最后停在巨大的下层地下室,他们全都下了车。
他们身旁的那面墙边摆满了罐子和板条箱,就是曾存放在M&N车身修理厂里的东西。爆炸物的左边停着一辆黑色的林肯豪华轿车,挂着安妮再熟悉不过的车牌。
安妮朝豪华轿车走去,指尖从车身亮闪闪的漆面上拂过。她转过身看着卡里姆。“你是怎么把老头子的座驾搞来的?”
“这是一辆分毫不差的复制品,连装甲钢板和特制的防弹玻璃都完全相同。”他拉开了一扇后车门。“除了一个地方。”
车门打开时,门控的车室照明灯亮了起来。安妮探头朝里面看去,惊讶万分地发现车内竟然布置得一模一样,连豪华的品蓝色地毯都毫无二致。她看着卡里姆掀起了地毯尚未用胶黏牢的一角。他用小折刀的刀刃将车底板撬起一条缝,好让她看到下面的东西。
复制品的车底摆满了一排排形状整齐的长方形物体,看样子就像是浅灰色的黏土。
“没错,”看到安妮倒抽了一口凉气,卡里姆说道,“这辆车上的C4炸药足以炸毁中情局总部大楼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整个地基。”
26
内西姆·哈图恩在苏丹艾哈迈德区做的究竟是什么生意,伯恩现在还不知道。苏丹艾哈迈德区以艾哈迈德一世的名字命名,此人于十七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建起了蓝色清真寺,而十九世纪的欧洲人则把伊斯坦布尔称为“斯坦布尔”。这个地方曾是一度占据广大领土的拜占庭帝国的核心,其全盛时期的疆界从西班牙南部、保加利亚一直延伸到埃及。
今天的苏丹艾哈迈德区仍旧保留着许多蔚为壮观的建筑,也依然拥有令人惊叹不已的吸引力。这个区的中心地带是一座被称为“竞技场”的小丘,小丘的一边是蓝色清真寺,另一边则是在该寺建成前一个多世纪被改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两座建筑之间有一个不大的公园相连。如今苏丹艾哈迈德区社会活动的中心是白胡子大街,这条街的最北端一直通往托普卡帕宫。熙熙攘攘的白胡子大街上到处都是商店、酒吧、咖啡馆、食杂店和餐馆,每个星期三的上午还会露天开集。
伯恩出现在白胡子大街上高声谈笑、川流不息的人丛之中,他的模样几乎已经让人认不出来了。他穿着一身土耳其传统服饰,下巴被浓密的大胡子遮得严严实实。
他在路旁的推车小摊前停下脚步,买了点芝麻面包和淡黄色的酸奶,边吃东西边观察周围的环境。扒手们偷偷忙着见不得人的行当,商贩在扯着嗓子叫卖,当地人不厌其烦地讨价还价,游客们则被精明的土耳其人猛敲竹杠。生意人在对着手机说话,小孩子们拿着手机互相拍照,十几岁的少年把刚刚下载到手机上的闹腾音乐放得震天响。欢笑,泪水,相爱的人笑语盈盈,掐架的人高声怒骂。烤炉上焦黄的羔羊肉和蔬菜烤串正嗞嗞作响,一阵阵香气扑鼻的青烟中夹杂着人们喧嚷沸腾的情感和活力,像霓虹灯招牌似的让整条街充满了生机。
吃过随便凑合的一餐,伯恩径直走向一家卖地毯的商店。他挑了块祷告用的毯子,和颜悦色地跟店主商量价钱。伯恩带着毯子离开的时候,双方对刚才谈成的价格都很满意。
伯恩把祷告毯夹在胳膊底下,朝蓝色清真寺走去。这座清真寺周围环绕着六座又高又细的宣礼塔,它们是阴差阳错地建起来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本来对建筑师说,清真寺里要有一座黄金建造的宣礼塔。土耳其语里表示黄金的词是“Altin”,但建筑师却误以为苏丹说的是“alti”——土耳其语中的“六”——因此就建起了六座宣礼塔。不过,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看到最终结果时还是很高兴,因为当时其他苏丹建起的清真寺都没有这么多座宣礼塔。
清真寺的建筑非常宏伟,因此也设有许多道门户。大部分游客走的都是北门,但穆斯林却会从西边的门进入。伯恩进寺时走的正是这道门。他一进入寺内就停了下来,脱掉鞋塞进一个少年递给他的塑料袋里。他遮住头,在石盆前洗净双脚、脸、脖子和小臂,然后光着脚走进清真寺的内廷。伯恩把祷告毯铺在已聚满信徒的大理石地面上,跪了上去。
清真寺内部的装饰纯粹是拜占庭风格,到处都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嵌着金丝细工的雕刻和金属制作的吊灯。一根根巨大的立柱漆成蓝金两色,足有四层楼高、蔚为壮观的彩色玻璃窗直伸向寺中央天国般的穹顶。整座清真寺之中蕴含着的巨大感染力能够深深打动你,让你感到无可置疑。
伯恩把前额贴在刚买来的祷告毯上,口中念诵着穆斯林的祷告词。做祷告的时候他真诚无比,心中感受到了多少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它们被铭刻在每一块石料、大理石、金箔和青金石之上——世人用这些材料建起了清真寺,然后又以无比的热情去装点它
。灵性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也有着诸多不同的名称;但它们都直指人心,用的也都是同一种像时间一般古老的语言。 ↑返回顶部↑
他使劲捏了捏安妮的胳膊,不让她回头往后看。“接着走,”他说道,“咱们得离开这地方。”
三个街区之外,一辆挂着外交牌照的黑色林肯飞行家停在路边,引擎空转着。卡里姆麻利地一把拉开后车门,催安妮赶快上车。他紧跟在她后面上了车,砰然关上车门,飞行家随即开动起来。
“你还好吧?”他问道。
安妮点了点头。“就是给吓得够呛。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安排了人在暗中保护你。”
车前方坐着司机和他的副手,两个人看上去都像是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官。对安妮来说他们就是阿拉伯外交官。她并不知道这两个人的真实身份,也不想知道。她同样不想知道他们要到哪儿去。在她的这个行当里,知道得太多同样会害死人,就跟起了不该有的好奇心一样。
“我仔细调查过勒纳的背景,所以老头子一说他派勒纳去了敖德萨,我就猜到可能会有其他的人来对付你,而且来者也许身居情报机构食物链上的更高层,给我猜中了。此人名叫乔恩·米勒,来自国土安全部。他和勒纳是好哥们,两个人常结伴去嫖妓。有趣的是,米勒也是在国防部长哈利迪那儿拿钱办事的人物。”
“这就是说勒纳很可能也是听国防部长指挥的人。”
卡里姆点点头,倾身向前,让司机放慢车速。警察、急救医师和消防队的车从他们旁边经过时警笛大作,随即渐渐低沉下去。“看来哈利迪一心想扩大五角大楼的权力。他想接管中情局,然后照着自己的想法加以改造。我们可以好好利用一下这场机构间斗争引起的混乱局面。”
这时飞行家已经开到了华盛顿市北部的偏远地区。车子绕过石溪公园的南端,终于在一家巴基斯坦人开的大型殡仪馆后面停了下来。
殡仪馆所在的建筑也归这家巴基斯坦人所有。买房的钱来自维尔迪克联合技术公司的慷慨赞助,通过巴哈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多家独立公司转给他们——公司都是在卡里姆接父亲的班执掌家族企业之后,利用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因此,这家人把建筑物的内部整个掏空,然后按照卡里姆提供的设计图重新进行了改造。
按照其中的一个设计,房子后方需要修建的设施看起来就像是殡仪馆自带的载货区。事实上对于殡仪馆的供应商而言,这地方的确是个载货区。司机把飞行家拐进载货区时,靠里的一堵混凝土“墙壁”就降到了地里,车子随即沿着露出的坡道开了下去。汽车最后停在巨大的下层地下室,他们全都下了车。
他们身旁的那面墙边摆满了罐子和板条箱,就是曾存放在M&N车身修理厂里的东西。爆炸物的左边停着一辆黑色的林肯豪华轿车,挂着安妮再熟悉不过的车牌。
安妮朝豪华轿车走去,指尖从车身亮闪闪的漆面上拂过。她转过身看着卡里姆。“你是怎么把老头子的座驾搞来的?”
“这是一辆分毫不差的复制品,连装甲钢板和特制的防弹玻璃都完全相同。”他拉开了一扇后车门。“除了一个地方。”
车门打开时,门控的车室照明灯亮了起来。安妮探头朝里面看去,惊讶万分地发现车内竟然布置得一模一样,连豪华的品蓝色地毯都毫无二致。她看着卡里姆掀起了地毯尚未用胶黏牢的一角。他用小折刀的刀刃将车底板撬起一条缝,好让她看到下面的东西。
复制品的车底摆满了一排排形状整齐的长方形物体,看样子就像是浅灰色的黏土。
“没错,”看到安妮倒抽了一口凉气,卡里姆说道,“这辆车上的C4炸药足以炸毁中情局总部大楼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整个地基。”
26
内西姆·哈图恩在苏丹艾哈迈德区做的究竟是什么生意,伯恩现在还不知道。苏丹艾哈迈德区以艾哈迈德一世的名字命名,此人于十七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建起了蓝色清真寺,而十九世纪的欧洲人则把伊斯坦布尔称为“斯坦布尔”。这个地方曾是一度占据广大领土的拜占庭帝国的核心,其全盛时期的疆界从西班牙南部、保加利亚一直延伸到埃及。
今天的苏丹艾哈迈德区仍旧保留着许多蔚为壮观的建筑,也依然拥有令人惊叹不已的吸引力。这个区的中心地带是一座被称为“竞技场”的小丘,小丘的一边是蓝色清真寺,另一边则是在该寺建成前一个多世纪被改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两座建筑之间有一个不大的公园相连。如今苏丹艾哈迈德区社会活动的中心是白胡子大街,这条街的最北端一直通往托普卡帕宫。熙熙攘攘的白胡子大街上到处都是商店、酒吧、咖啡馆、食杂店和餐馆,每个星期三的上午还会露天开集。
伯恩出现在白胡子大街上高声谈笑、川流不息的人丛之中,他的模样几乎已经让人认不出来了。他穿着一身土耳其传统服饰,下巴被浓密的大胡子遮得严严实实。
他在路旁的推车小摊前停下脚步,买了点芝麻面包和淡黄色的酸奶,边吃东西边观察周围的环境。扒手们偷偷忙着见不得人的行当,商贩在扯着嗓子叫卖,当地人不厌其烦地讨价还价,游客们则被精明的土耳其人猛敲竹杠。生意人在对着手机说话,小孩子们拿着手机互相拍照,十几岁的少年把刚刚下载到手机上的闹腾音乐放得震天响。欢笑,泪水,相爱的人笑语盈盈,掐架的人高声怒骂。烤炉上焦黄的羔羊肉和蔬菜烤串正嗞嗞作响,一阵阵香气扑鼻的青烟中夹杂着人们喧嚷沸腾的情感和活力,像霓虹灯招牌似的让整条街充满了生机。
吃过随便凑合的一餐,伯恩径直走向一家卖地毯的商店。他挑了块祷告用的毯子,和颜悦色地跟店主商量价钱。伯恩带着毯子离开的时候,双方对刚才谈成的价格都很满意。
伯恩把祷告毯夹在胳膊底下,朝蓝色清真寺走去。这座清真寺周围环绕着六座又高又细的宣礼塔,它们是阴差阳错地建起来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本来对建筑师说,清真寺里要有一座黄金建造的宣礼塔。土耳其语里表示黄金的词是“Altin”,但建筑师却误以为苏丹说的是“alti”——土耳其语中的“六”——因此就建起了六座宣礼塔。不过,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看到最终结果时还是很高兴,因为当时其他苏丹建起的清真寺都没有这么多座宣礼塔。
清真寺的建筑非常宏伟,因此也设有许多道门户。大部分游客走的都是北门,但穆斯林却会从西边的门进入。伯恩进寺时走的正是这道门。他一进入寺内就停了下来,脱掉鞋塞进一个少年递给他的塑料袋里。他遮住头,在石盆前洗净双脚、脸、脖子和小臂,然后光着脚走进清真寺的内廷。伯恩把祷告毯铺在已聚满信徒的大理石地面上,跪了上去。
清真寺内部的装饰纯粹是拜占庭风格,到处都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嵌着金丝细工的雕刻和金属制作的吊灯。一根根巨大的立柱漆成蓝金两色,足有四层楼高、蔚为壮观的彩色玻璃窗直伸向寺中央天国般的穹顶。整座清真寺之中蕴含着的巨大感染力能够深深打动你,让你感到无可置疑。
伯恩把前额贴在刚买来的祷告毯上,口中念诵着穆斯林的祷告词。做祷告的时候他真诚无比,心中感受到了多少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它们被铭刻在每一块石料、大理石、金箔和青金石之上——世人用这些材料建起了清真寺,然后又以无比的热情去装点它
。灵性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也有着诸多不同的名称;但它们都直指人心,用的也都是同一种像时间一般古老的语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