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累死我得了(3 / 3)
(以下是原草案,大伙可以努力理解一下。)
或许是害怕西瑟因为不了解机械计算与量子计算的区别而对自己的讲述有了错误的理解,刚刚才讲到了一半的兰开斯特又是改口开始为西瑟科普起了量子计算来:
“……哦对了,先跟西瑟先生您简单讲述一下什么是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是区别于机械计算的一种高级计算模式,在我们传统的计算机中,一个存储单元可以通过有电子与无电子的两种不同状态,用来分别代表着0和1,然后再通过二进制计算来完成我们想要的各种计算结果。
但也因此,传统计算机的一个存储的状态永远是固定的,不是0就是1。而高级的量子计算则不同,他的单个存储单元就可以同时代表着1与0的两种状态,只有在计算调用的时候才会呈现出固定的形态。
那么也就是说,同样的两个存储单元,简单计算机最多只能存储10、01、11、00这四个形态中的任意一个。而量子计算机仅用同样的两个存储单元却可以同时代表这四个形态,不需要再擦除重新写入。”
幺正演化:
即波粒二象性的延伸,也就是假设一个单独的粒子,在某一个瞬间对其进行记录时其可能同时存在在复数位置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演化都不是如同传统物理学那样固定的,仅有唯一的一个变化路径,所有现实当中的变化都是不可逆的。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当我观察到一个微观粒子从点A移动到点b时,以传统物理学而言,A到b就是天经地义的,无论重复实验多少次,这个粒子都应当天经地义的从A到b移动。哪怕倒转时间,粒子也应当从b到A。
但幺正演化下,当我重复实验时可能惊讶的发现,随着时间的倒流,粒子并没有从b移动到A,而是移动到了c。这是因为在某一片段时间内部粒子同时出现在了复数地方,所以在实验开始时,粒子并不仅仅只存在在A一处。
还有更多的点cdEF都可以移动到b,甚至于b点本身也是叠加态的,甚至于可能重复实验时就发现A点的粒子不再移动到b了,但终究最后的波函数坍缩都只会发生在观测的最末尾。
当然幺正演化这一理论的出现并不是单纯为了证明传统物理学是错误的,事实上传统物理学在宏观角度依旧是正确的,但在微观角度上,变化并不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同样的条件可以同时造成复数的结果。并且微观角度上的这种万般变化,如果数量积聚到足以影响到宏观的变化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宏观现象。
而这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思维的不确定性,哪怕是同一个人,在类似的时间观察到同一现象时,脑海当中的想法也有可能完全不同。
如果人类的大脑真的是以量子计算的形式进行运作的话。
但至少,目前以简单计算机为基底的普通智能AI是不可能拥有这种三维思考能力,能够思考“或”的存在。对于目前的AI来说,他们只能像是计算机一样计算出来唯一一个结果,或是一个数据集。并不存在第三结果,也就不可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只能够当作工具看待。
卧槽,尼玛的,我真的好累…… ↑返回顶部↑
或许是害怕西瑟因为不了解机械计算与量子计算的区别而对自己的讲述有了错误的理解,刚刚才讲到了一半的兰开斯特又是改口开始为西瑟科普起了量子计算来:
“……哦对了,先跟西瑟先生您简单讲述一下什么是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是区别于机械计算的一种高级计算模式,在我们传统的计算机中,一个存储单元可以通过有电子与无电子的两种不同状态,用来分别代表着0和1,然后再通过二进制计算来完成我们想要的各种计算结果。
但也因此,传统计算机的一个存储的状态永远是固定的,不是0就是1。而高级的量子计算则不同,他的单个存储单元就可以同时代表着1与0的两种状态,只有在计算调用的时候才会呈现出固定的形态。
那么也就是说,同样的两个存储单元,简单计算机最多只能存储10、01、11、00这四个形态中的任意一个。而量子计算机仅用同样的两个存储单元却可以同时代表这四个形态,不需要再擦除重新写入。”
幺正演化:
即波粒二象性的延伸,也就是假设一个单独的粒子,在某一个瞬间对其进行记录时其可能同时存在在复数位置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演化都不是如同传统物理学那样固定的,仅有唯一的一个变化路径,所有现实当中的变化都是不可逆的。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当我观察到一个微观粒子从点A移动到点b时,以传统物理学而言,A到b就是天经地义的,无论重复实验多少次,这个粒子都应当天经地义的从A到b移动。哪怕倒转时间,粒子也应当从b到A。
但幺正演化下,当我重复实验时可能惊讶的发现,随着时间的倒流,粒子并没有从b移动到A,而是移动到了c。这是因为在某一片段时间内部粒子同时出现在了复数地方,所以在实验开始时,粒子并不仅仅只存在在A一处。
还有更多的点cdEF都可以移动到b,甚至于b点本身也是叠加态的,甚至于可能重复实验时就发现A点的粒子不再移动到b了,但终究最后的波函数坍缩都只会发生在观测的最末尾。
当然幺正演化这一理论的出现并不是单纯为了证明传统物理学是错误的,事实上传统物理学在宏观角度依旧是正确的,但在微观角度上,变化并不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同样的条件可以同时造成复数的结果。并且微观角度上的这种万般变化,如果数量积聚到足以影响到宏观的变化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宏观现象。
而这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思维的不确定性,哪怕是同一个人,在类似的时间观察到同一现象时,脑海当中的想法也有可能完全不同。
如果人类的大脑真的是以量子计算的形式进行运作的话。
但至少,目前以简单计算机为基底的普通智能AI是不可能拥有这种三维思考能力,能够思考“或”的存在。对于目前的AI来说,他们只能像是计算机一样计算出来唯一一个结果,或是一个数据集。并不存在第三结果,也就不可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只能够当作工具看待。
卧槽,尼玛的,我真的好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