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臣之心(2 / 3)
天下原本就没有公平之事。当初离京,他与生身母亲分离时仍旧历历在目。可那时的他也只想着国朝制度,换个地方活着而已!
萧若晔看罢便抬手取下案上灯罩,将那两张纸顺着烛火引燃,捏着腾腾燃烧的素笺走至火盆处,却始终不肯撒手。周正贤看着火焰即将吞噬他的手,上前一步,将纸抖落。
“末将僭越了。”周正贤关切道:“大王千金之躯,不可轻损。”语毕却明白了萧若晔的意思,他这就是在对一位亲王行损害之事。
看着灰烬全部落入火盆,萧若晔闭上了眸子。他如今是宗室,自离京那日便与至尊之位毫无缘分,他在贺州,只有三年一次的朝拜。
虽说现下的皇太子膝下无子,可萧若晔非嫡非长,又已然离京,若是起尔夺嫡,也绝无胜算之可能。他手上只有六千亲兵,若有周正贤鼎力相助,挥师南下,恐还未攻到京城,便被绞杀之。若真说围困京城,届时各地勤王之师也必定将自己斩于马下。
况且,即便嫡长子皇太子薨了,京中仍有一位嫡子!皇帝只有一位皇后,那是因为与她情深意重,嫡子总比庶子得到的恩宠多。。
更重要的是,萧若晔自幼有中正的教养,虽懂得机智生变,可周正贤怀据的心思实属不臣之心,如今要认他为主君,他要如何跨出那一步?
周正贤身为贺州都督,可攻可守,又能将京中之事掌握得如此细致,想来早已有了预备。
二人静默片刻,萧若晔睁开眼,语气极其清冷:“周将军今日不曾来过静王府,孤也从未见过这两样东西。中秋将至,孤府上的长史正在写给陛下道贺的折子,孤也愁着选什么贺礼合适,头疼的禁。”萧若晔言毕,看着周正贤渐渐变冷的脸,转身走至书案处,从黑漆柜子中开了屉斗,取出一枚羊脂玉玦来,递到他跟前,笑道:“佳节无以为赠,望周将军不要嫌弃。”
“末将怎敢收大王之礼,请大王体恤收回。”周正贤推辞半晌,萧若晔又一再坚持,周正贤这才肯收入袖中暗袋,其后拱手施礼,“末将今日来便来了,叨扰大王这许久,是末将的不是,这便告辞。”
*
府中长史杨秦风选了静王去岁绘的一副秋菊,送至萧若晔面前,“大王,选这幅画为陛下庆贺中秋,既不张扬,也十分中肯。此乃大王亲绘,可表心意。”
萧若晔略略思索,觉得在理,便又问了递给陛下的奏折是否写好。杨秦风又取了奏折前来,萧若晔看了看,无非又是诚惶诚恐祝贺之语,思及自己的生母,又挥笔书了一封信,连同贺礼一并送去了恒林城。
中秋之前,王妃顾氏的身子也大安了,是以,静王府的这个节过得倒也热闹。可自打中秋一过,接连几日,萧若晔的心不由自主的发沉。
自入九月,萧若晔更觉整日无趣,念及秋菊正盛,便和顾氏登上王府花园的风亭。府上两位主人有此闲情雅致,侍者多半不敢相扰,是以,只他二人闲游。
顾氏折了几支品相较好的金菊,预备当做佛前供花,想询问萧若晔是否顺眼,萧若晔只提嘴一笑,问她道:“思思,你觉着这茱萸如何?”
萧若晔擅长丹青,府上一应草木他皆画过,唯独茱萸。今日他有此话,才察觉重阳将至。正思索着要如何回话时,何玎飞也似的奔来。
搅了耳根清净,萧若晔少有的怒气冲破胸膛,“还有没有规矩了?”
何玎伏跪于地,来不及请罪便交待:“大王,王妃,圣旨到。”
萧若晔听到“圣旨”二字便是一个激灵,将身旁的顾氏唬了一跳。
静王府当然接过圣旨,可在顾氏来看,萧若晔今日情形实在反常,她随他在贺州近四年,倒也知道圣旨皆是命萧若晔对抗敌军一事,可如今尚是太平,如何来了圣旨?看着他发愣,顾氏只得提醒:“大王,圣旨到了,妾服侍您去更衣?”
萧若晔神情恢复后才点了点头,二人这便即刻离开风亭,换了公服前去王宫正殿听旨。萧若晔见到手托圣旨的敕使便道:“臣来迟了,不曾相迎。”
敕使似是奔波疲累,面上难掩忧色,也不寒暄,便道:“静王萧若晔听旨。”
萧若晔和顾氏连忙跪地,诚惶诚恐道:“臣在。”
敕使微微叹息,咽了咽干涸的嗓子方将手中皇缎圣旨展开,唱到:“储君萧若晰为朕分忧,不幸染疾,救治未果,朕心甚痛。思及山高路远,又恐敌国生变,今命静王于封地遥祭太子,以尽臣子之德,以全兄弟之谊,以安贺州民心。钦此!”
“臣接旨。”萧若晔双手高举接过那道圣旨,其后又被何玎搀扶起来。
虽说前些日子周正贤给了他提醒,却没想到太子之病发作得如此之快。想到幼时和皇太子伴读的情谊,他那颗心此时也不知道是痛,总之胸腔难吐闷气,身形也歪斜了一下,顾氏亦是跟着心慌,双眸发红,悲色难掩。
萧若晔当即问道:“殿下……怎会如此突然?”
敕使只言皇太子薨于八月廿三。
八月廿三,距今已有十二日。礼部依制为太子筹备丧仪只有三日,其后京城官员去青宫服丧,而京外官员到京城也不会缓慢。况且他是皇子,从京城到贺州虽远,此等要事,六百里加急走官道也仅需三四日,为何今日才到自己府上? ↑返回顶部↑
萧若晔看罢便抬手取下案上灯罩,将那两张纸顺着烛火引燃,捏着腾腾燃烧的素笺走至火盆处,却始终不肯撒手。周正贤看着火焰即将吞噬他的手,上前一步,将纸抖落。
“末将僭越了。”周正贤关切道:“大王千金之躯,不可轻损。”语毕却明白了萧若晔的意思,他这就是在对一位亲王行损害之事。
看着灰烬全部落入火盆,萧若晔闭上了眸子。他如今是宗室,自离京那日便与至尊之位毫无缘分,他在贺州,只有三年一次的朝拜。
虽说现下的皇太子膝下无子,可萧若晔非嫡非长,又已然离京,若是起尔夺嫡,也绝无胜算之可能。他手上只有六千亲兵,若有周正贤鼎力相助,挥师南下,恐还未攻到京城,便被绞杀之。若真说围困京城,届时各地勤王之师也必定将自己斩于马下。
况且,即便嫡长子皇太子薨了,京中仍有一位嫡子!皇帝只有一位皇后,那是因为与她情深意重,嫡子总比庶子得到的恩宠多。。
更重要的是,萧若晔自幼有中正的教养,虽懂得机智生变,可周正贤怀据的心思实属不臣之心,如今要认他为主君,他要如何跨出那一步?
周正贤身为贺州都督,可攻可守,又能将京中之事掌握得如此细致,想来早已有了预备。
二人静默片刻,萧若晔睁开眼,语气极其清冷:“周将军今日不曾来过静王府,孤也从未见过这两样东西。中秋将至,孤府上的长史正在写给陛下道贺的折子,孤也愁着选什么贺礼合适,头疼的禁。”萧若晔言毕,看着周正贤渐渐变冷的脸,转身走至书案处,从黑漆柜子中开了屉斗,取出一枚羊脂玉玦来,递到他跟前,笑道:“佳节无以为赠,望周将军不要嫌弃。”
“末将怎敢收大王之礼,请大王体恤收回。”周正贤推辞半晌,萧若晔又一再坚持,周正贤这才肯收入袖中暗袋,其后拱手施礼,“末将今日来便来了,叨扰大王这许久,是末将的不是,这便告辞。”
*
府中长史杨秦风选了静王去岁绘的一副秋菊,送至萧若晔面前,“大王,选这幅画为陛下庆贺中秋,既不张扬,也十分中肯。此乃大王亲绘,可表心意。”
萧若晔略略思索,觉得在理,便又问了递给陛下的奏折是否写好。杨秦风又取了奏折前来,萧若晔看了看,无非又是诚惶诚恐祝贺之语,思及自己的生母,又挥笔书了一封信,连同贺礼一并送去了恒林城。
中秋之前,王妃顾氏的身子也大安了,是以,静王府的这个节过得倒也热闹。可自打中秋一过,接连几日,萧若晔的心不由自主的发沉。
自入九月,萧若晔更觉整日无趣,念及秋菊正盛,便和顾氏登上王府花园的风亭。府上两位主人有此闲情雅致,侍者多半不敢相扰,是以,只他二人闲游。
顾氏折了几支品相较好的金菊,预备当做佛前供花,想询问萧若晔是否顺眼,萧若晔只提嘴一笑,问她道:“思思,你觉着这茱萸如何?”
萧若晔擅长丹青,府上一应草木他皆画过,唯独茱萸。今日他有此话,才察觉重阳将至。正思索着要如何回话时,何玎飞也似的奔来。
搅了耳根清净,萧若晔少有的怒气冲破胸膛,“还有没有规矩了?”
何玎伏跪于地,来不及请罪便交待:“大王,王妃,圣旨到。”
萧若晔听到“圣旨”二字便是一个激灵,将身旁的顾氏唬了一跳。
静王府当然接过圣旨,可在顾氏来看,萧若晔今日情形实在反常,她随他在贺州近四年,倒也知道圣旨皆是命萧若晔对抗敌军一事,可如今尚是太平,如何来了圣旨?看着他发愣,顾氏只得提醒:“大王,圣旨到了,妾服侍您去更衣?”
萧若晔神情恢复后才点了点头,二人这便即刻离开风亭,换了公服前去王宫正殿听旨。萧若晔见到手托圣旨的敕使便道:“臣来迟了,不曾相迎。”
敕使似是奔波疲累,面上难掩忧色,也不寒暄,便道:“静王萧若晔听旨。”
萧若晔和顾氏连忙跪地,诚惶诚恐道:“臣在。”
敕使微微叹息,咽了咽干涸的嗓子方将手中皇缎圣旨展开,唱到:“储君萧若晰为朕分忧,不幸染疾,救治未果,朕心甚痛。思及山高路远,又恐敌国生变,今命静王于封地遥祭太子,以尽臣子之德,以全兄弟之谊,以安贺州民心。钦此!”
“臣接旨。”萧若晔双手高举接过那道圣旨,其后又被何玎搀扶起来。
虽说前些日子周正贤给了他提醒,却没想到太子之病发作得如此之快。想到幼时和皇太子伴读的情谊,他那颗心此时也不知道是痛,总之胸腔难吐闷气,身形也歪斜了一下,顾氏亦是跟着心慌,双眸发红,悲色难掩。
萧若晔当即问道:“殿下……怎会如此突然?”
敕使只言皇太子薨于八月廿三。
八月廿三,距今已有十二日。礼部依制为太子筹备丧仪只有三日,其后京城官员去青宫服丧,而京外官员到京城也不会缓慢。况且他是皇子,从京城到贺州虽远,此等要事,六百里加急走官道也仅需三四日,为何今日才到自己府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