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道路在雾中(2 / 4)
过去,在"是有罪的"和"感到自己有罪"之间,人们只看到一种简单的关系:有罪的人感到自己有罪。"产生犯罪感"一词,事实上,是比较近期的一个词;在法语里,它在1966年靠了精神分析和它在语汇的发明才第一次被使用;这个动词的名词("产生犯罪感")两年后被创造出来,在1968年。然而,在很长时间以前,直到那时尚未被发掘的"产生犯罪感"的境况,却早已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在k这个人物身上被呈现,被描述,被展开。在进化中它有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为了失去的尊严而徒劳斗争。一个人被荒谬地指责,但对自己的无辜并不怀疑的他,看到自己像有罪者一样的行为感到难堪。作为有罪者而并不是有罪者,其中有某种侮辱人的东西,他便努力去掩盖。这个被展现在小说第一场戏中的境况,到了后面一章,被浓缩在一个其大无比的嘲讽玩笑之中。
一个莫名的声音打电话给k:他将在下一个星期日在一个小镇的一所房子里被审讯。毫不犹豫,他决定前往;出于服从?出于害怕?噢不是,自我愚弄自动地运转起来:他只想去赶快结束这些让他讨厌的事,他们的愚蠢的审判让他浪费时间("审判成立了,那就得去应付,好让这个第一堂出庭变成最后一堂")。一个小时以后,他的经理请他在同一个星期日去他家里做客。邀请对于k的事业生涯是重要的。那么他会放弃那个滑稽的传招出庭吗?不会;他谢绝了经理的邀请,因为虽然他并不肯对自己承认,他已经被审判制服。
于是,星期日他去了。他想到电话里那个给他地址的声音忘了指示他时间。没关系:他感到着急并且跑起来(是的,按字面上,德文:erlief),穿过整个城。他跑,为了准时到达,虽然连什么时间也没有被通知。我们可以说他想尽可能早到是有道理的;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坐去同一条街的有轨电车呢?道理是:他拒绝乘电车,因为"他绝对不想表现出过分的准时从而在委员会那里卑躬屈膝"。他跑向法庭,但是他作为一个永不低头的男人跑去那里。
阶段二:力量的考验。终于他到了一个大厅,人们在里面等他,"那么您就是那个画匠。"法官说。而k则在坐满了大厅的公众面前辞令生动地反驳这种可笑的蔑视:"不,我是一个大银行的首席代理人。"接着,他作了一番长篇报告,抨击法庭的无能。在掌声的鼓励下,他觉得自己颇有力量,按照被告变为主告的那句口头禅(威尔斯,对于卡夫卡式的嘲讽竟然充耳不闻,被这句口头禅给耍了一番),他向法官挑战。第一个打击到来是在他看见所有与会者的领口上的标记,明白他想要去吸引的公众只不过是由"法庭的公务员"组成,"来这里是为了听堂和侦探。"他走了,在门口,预审法官在等他,并告诉他:"一次审讯对于被告所始终代表的好处您却给自己剥夺了。"k叫道:"你们这帮坏蛋!你们所有的审讯,我都白送给你们了!"
如果不把这一场戏放在与紧接在k的咆哮之后所发生的,作为这一章的结尾,嘲讽关系之中,人们便根本不会懂得它。下面是随后一章的开始:"k在后来的星期里一天挨一天等待新的传讯;他不能想象他拒绝受审已被人们当真对待,到了星期六晚上,什么也还没有接到,他便出于默契设想他被在同一幢楼同一时间里召审。所以,星期日他又去了那里。"
阶段三:审判的社会化。k的叔父一天从乡下到来,听说了对他的侄子的审判。一件漂亮的事:审判再秘密不过,大家这么说,然而,却无人不知。另一件事同样出色:没有人怀疑k是有罪这件事,社会已经通过了这一控告,并在上面加上了它的默许(或者它的非-不同意)。人们准备看到愤怒的惊讶:"怎么会指控你?到底是什么罪?"然而叔父并无惊讶。他只是想到审判对于所有亲戚可能带来的后果而害怕。
阶段四:自我批评。法庭拒绝作出正式指控,为了面对法庭保卫自己,k最后便自己来找自己的错误。它藏在哪儿?肯定在履历表的什么地方:"他要重新回忆自己的全部生活,一直到最为隐秘的一切行为和一切事件,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报告并研究它。"
这种境况远不是非真实的:事实上,一个倒了运的普通女人也会问自己,我做了什么坏事?她会开始搜索她的过去,不仅检查她的行动,而且还要检查她说过的话和她的秘密的思想,为的是理解上帝的愤怒。
共产主义的政治实践为这种态度创造了"自我批评"一词(法语中该词在1930年左右从政治意义上被使用:卡夫卡那个时候不用它)。人们对这一个词的使用并不确切地符合它的词源。不是要批评(从改正错误的意图出发将好与坏诸方面分开),而是找到错误,来帮助主告者,来接受和同意控告。
阶段五:受害者与他的刽子手认同。在最后一章,卡夫卡的嘲讽达到了他的可怕的高峰:两位穿礼服的先生为k而来,带他到街上。他先是拒绝,但是马上对自己说:"我现在唯一能作的事就是保持我的论证的明确一直到最后现在我应不应该表现出在一年的审判中我什么都没有学到?
我应不应该像一个一窍不通的傻瓜一样走开?"
然后他远远看见警察巡逻。其中一个使他觉得可疑的人靠近了他们。这时,k主动地用力拽走两位先生,甚至和他们一起跑了起来,想躲过警察;有谁知道?警察会不会打乱或阻止等待他的执法?
终于,他们到了目的地。两位先生准备着,要把他扼死,这时一个想法(他的最后的自我批评)穿过k的大脑:"他的义务应该是自己拿起这把刀把它插入自己的身体。"他抱怨自己的软弱:"他没能完全地经受考验,他没有能使官方摆脱全部工作;这最后一个错误归咎于向他拒绝使出全部必要力量的人。"
人可以多长时间被认为与自己认同?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个性在于他们个人的意识形态,它以或多或少直接的方式,确定他们的行为。奇里洛夫(kirailov)完全被吞没在他自己的、被认为是自由最高表现的自杀哲学中。奇里洛夫:一个变成了思想的人。但是,人在真正的生活中,真是这样的个人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影吗?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的人物[特别是皮埃尔别祖柯夫(pierrebezoukhov)和安德烈波尔贡斯基(anadrebolkonsky)]也有他们的很丰富、很发达的理智,但它是在变化中并有多种变化形式,以至于不可能根据他们的思想来给他们下定义,那些思想在他们生活的每一阶段都各为不同。托尔斯泰这样给了我们关于人是什么的另一个观念:一个行程;一条曲折的道路;一次旅行,其每个陆续到来的阶段不仅不同,而且经常代表对前面阶段的全面否定。
我说"道路",这个词有可能使我们误入歧途,因为道路的形象让人想到一个目标。然而,这些只是出乎意料地结束,被偶然死亡所中断的道路,带我们向着什么目标呢?的确,皮埃尔别祖柯夫到了最后,达到了仿佛是理想和最后的阶段:他懂得了生活总是去寻找一种意义,为这个或那个事业去奋斗,是徒劳的;上帝无所不在,在整个生命、在每天的生活之中,因而只需去生活所有要生活的并且带着爱:于是,幸福的他钟情于他的女人和他的家庭。目标达到了?达到顶峰,使得从后来角度看前面旅行的所有阶段成了简单的台阶?如果是这样的话,托尔斯泰的小说便会失去它的根本性的嘲讽,而接近于一种小说化的道德教训。在综述八年之后所发生一切的尾声里,人们看到别祖柯夫离开他的家和妻子一个半月,投身于彼得堡的一个半地下的政治活动。又一次,他要去为他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为一个事业而奋斗。道路没有结束,而且也不知道目标。
人们可以说一个历程的不同阶段,相互地、处在一种嘲讽的关系里面。在嘲讽的王国里到处是平等;这意味着历程中没有任何一个阶段,从道德而言,高于别的阶段。波尔贡斯基投入工作,为的是使自己有益于他的祖国,他是想因此而赎回他从前的愤世嫉俗的过失吗?不。不要自我批评。在道路上的第一阶段,他都曾集中了他全部的理智与道德力量来选择他的态度,而且他知道这一点;他怎么能谴责自己不曾是他不可能是的样子呢?如果说,人们不能从道德的观点来评判他的生命的不同阶段,那么同样地,人们也不能从真诚性的观点来进行评判。不可能确定哪一个波尔贡斯基最忠实于自己:是那个脱离公众生活的人或是那个投入其中的人。
如果各不同阶段如此矛盾,怎么来确定它们的共同的命名呢?我们能够把无神论的别祖柯夫与有信仰的别祖柯夫看成一个唯一和相同的人物,那么共同本质是什么?一个"自我"的稳定的本质在哪里?波尔贡斯基二号对波尔贡斯基一号在道义上的责任是什么?别祖柯夫,拿破仑的对头是否应该对过去曾是拿破仑的崇拜者的别祖柯夫负责任?在什么样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与自己相认同?
只有小说可以具体地探察人所经历的这一个最大的神秘;很可能托尔斯泰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细节的策划
托尔斯泰的人物的变化表现为不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而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感悟。别祖柯夫以令人惊讶的轻而易举从无神论者转变为宗教信仰者。为此只需他因为与他妻子的决裂而被震动,并在一个邮局的驿站遇到了一位是共济会会员的过客跟他讲话。这一轻而易举并不是由于一种肤浅的摇摆不定。它尤其让人猜测这一明显的变化是由一个隐蔽的、无意识的过程所准备,而突然爆发在光天化日之下。
安德烈波尔贡斯基在奥斯特丽茨战争中受了重伤,正在苏醒过来。在这一刻,他这个出类拔萃的年轻人的整个世界动摇了:不是由于一番理性的、逻辑的思索,而是由于简单的与死亡相对照,和对天空的长时间注视,是这些细节(注视天空)在托尔斯泰人物所生活的关键时刻起着重要作用。
过后,安德烈从他的深刻的怀疑主义之中重新浮了上来,再次回到积极的生活之中,这一变化之前,曾与皮埃尔在河中一只小船上有过一场长谈。皮埃尔那时(这是他的演变的一个暂时阶段),积极、乐观、为他人着想,并反对安德烈的愤世的怀疑主义,但是在他们的交谈中,他却表现天真,张口说些老生常谈,安德烈则在理性上光彩照人,比皮埃尔说的话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交谈之后的沉默:"离开湖,他把眼睛转向皮埃尔刚才指给他看的天空,自奥斯特丽茨以来,他又一次再见他曾在场战上注视过的永恒而深邃的天空。在他心里,像是又一番快乐与温柔。"这个感觉是短暂的而且消失在瞬间。但是安德烈知道"这个他没有来得及多想的情感活在他的心里"。很久以后有一天,像是一组星辰的舞蹈,一场细节的策划(对一棵橡树群叶的注视,偶然间听到的少女的快乐话语,意外的回忆)燃起了这番情感(它活在他心里)并使他走火入魔。安德烈,昨天还满足于他隐退在世界之外,突然间决定"秋天去彼得堡,甚至要去找份工作。他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步,一会儿皱起眉头,一会儿微笑,脑海里重新闪过所有这些非理性的、无法解释的思想,它们像罪恶一样秘密,其中很奇怪,混合着,皮埃尔、光荣、窗口的少女、橡树、美、爱情。它们完全地改变了他的存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进来,他会表现得极为冷淡,严厉,断然,让人讨厌和富有逻辑性。()他好像是想通过这种过份的逻辑性来在某个人身上对于他自己内心正在进行的非逻辑的和秘密的工作,施与报复。(我强调了文中最有意义的话。——米兰昆德拉)(让我们记住:这也是同样的对细节的谋划;所见到的面孔之丑陋,在火车厢里偶然听到的说话,意外的回忆,它们在托尔斯泰的下一部小说里,促动了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杀的决定。)
安德烈波尔贡斯基内心世界的又一重要变化:在波罗金诺(borodino)战场受到致命重伤,卧在军营的手术台上,他心里突然充满了和平与重新和好的情感,一种不再离开他的幸福感,这一幸福状态颇为令人奇怪(而且十分美),尤其因为当时的场面甚为残酷,充满了那个还没有使用麻醉药时代的外科手术中可怕的详细细节,而且更有怪中之怪:他被一种意想之外的非逻辑的回忆所刺激:当着护士为他脱下衣服,"安德烈想起了早期童年的遥远日子"。再下面又有这样几句:"在所有这些痛苦之后,安德烈感到一种很久以来没有经历过的安逸。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特别是最早的童年时代,别人给他脱衣服,把他睡进他的小床,奶娘给他唱摇篮曲,他的头埋进枕头里,感到自己在生活并因此而幸福,——这些时刻在他的想象中不是作为过去而出现,而是作为现实。"只是后来,安德烈才看见了隔壁台子上的阿纳托尔(ana-tole),娜达莎的引诱者,他的情敌,医生正在为他截去一条腿。
通常对这一场面的阅读是:"受伤的安德烈看着他的情敌被截去一条腿:这个场景使安德烈对他,对广义而言的人,充满怜悯。"但是托尔斯泰知道这种突然间的顿悟不是出于如此明显如此逻辑的原因。这是一个令人奇怪的转瞬即逝的画面(当他很小的时候家人用和护士一样的方法给他脱去衣服),发动了一切:他的新的变化,他对事情的新的眼光。几秒钟之后,这个奇迹般的细节肯定被安德烈自己忘记了,大概多数读者也立刻忘记了,读者在读小说和"读"他们自己的生活时同样地不专心和不善读。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一次是皮埃尔别祖柯夫、他决定杀死拿破仑,这一决定之前有这样一段插曲:他从他的共济会员朋友们那里得知:拿破仑被视为启示录(新约书)第十三章里的ante-christ;聪明的人应该数一下这个怪兽的数字,因为这是关于人的数字,这个数字是666"如果把法文字母翻译成数字,那么拿破仑皇帝这个词恰好得出数目666。"这种预言给皮埃尔打击很大。他经常问自己谁会结束怪兽,换言之拿破仑的强权,借助于数字化,他想尽办法找到一个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先是组合:亚历山大皇帝,然后,俄罗斯民族。但是总数都高于或低于666。有一天,他想记录自己的名字:皮埃尔别祖柯夫伯爵,但是他达不到想要的数字。他把一个z放在s的位置上,加上介词de,冠词le,总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后来他想如果他对问题的答案果真就在他的名字里,那么应该加上他的国籍。于是他写道:俄罗斯人别祖柯夫。数字加起来结果是671,即多了5。5代表着一个e,它与在皇帝一词的冠词中被省略的字母相同。取消这个在他名字前面的e字,况且这是不对的,提供给他一个他费心寻找的答案:俄罗斯人别祖柯夫——666。
这一发现使他为之震动。
托尔斯泰精心描写皮埃尔用他的名字所进行的所有拼字变化绝对是好笑的:lrusse(俄罗斯),这是个极妙的拼写玩意儿。一个毫无疑问聪明而可爱的人的严肃而勇敢的决定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来说出自一次愚蠢?
那么您对人怎么想,对您自己怎么想?为符合时代精神改变观点
一天一个女人兴高采烈地向我宣告:"不再有列宁格勒了!咱们又回到正经的圣彼得堡来了!"城市和街道重新命名,这事从没让我有过什么热情。我几乎想这样告诉她,但是最后一刻我按捺了自己:在她的被令人昏眩的历史前进所迷惑的目光里,我预先猜测出我们的不同意见,而且我没有要争论的欲望,况且在同一时刻我想起了一段她肯定已经忘记的插曲。同是这个女人有一次来布拉格我的家,看我和妻子,那是在俄国人入侵之后,1970年或1971年间,我们处在一种艰难的被禁止的境况中。从她来说,这是对我们支持的一种表现,我们尽力使她开心以作为对她的回报。我妻子对她讲起一个美国富翁住在一家莫斯科旅馆的滑稽故事(奇怪的是它是预言性的)。有人问那美国人:"您去墓地看列宁了吗?"他回答:"我花了十美元让人把他带来酒店。"我们的客人绷起了脸。作为左翼(她始终是)她认为俄国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对她所珍视的理想的背叛,并认为她要同情的这一背叛的受害者嘲笑这些被背叛的理想是让人不能接受的。"我不觉得这可笑",她冷冷地说,只是由于我们的被迫害的地位使我们之间免于决裂。 ↑返回顶部↑
阶段一:为了失去的尊严而徒劳斗争。一个人被荒谬地指责,但对自己的无辜并不怀疑的他,看到自己像有罪者一样的行为感到难堪。作为有罪者而并不是有罪者,其中有某种侮辱人的东西,他便努力去掩盖。这个被展现在小说第一场戏中的境况,到了后面一章,被浓缩在一个其大无比的嘲讽玩笑之中。
一个莫名的声音打电话给k:他将在下一个星期日在一个小镇的一所房子里被审讯。毫不犹豫,他决定前往;出于服从?出于害怕?噢不是,自我愚弄自动地运转起来:他只想去赶快结束这些让他讨厌的事,他们的愚蠢的审判让他浪费时间("审判成立了,那就得去应付,好让这个第一堂出庭变成最后一堂")。一个小时以后,他的经理请他在同一个星期日去他家里做客。邀请对于k的事业生涯是重要的。那么他会放弃那个滑稽的传招出庭吗?不会;他谢绝了经理的邀请,因为虽然他并不肯对自己承认,他已经被审判制服。
于是,星期日他去了。他想到电话里那个给他地址的声音忘了指示他时间。没关系:他感到着急并且跑起来(是的,按字面上,德文:erlief),穿过整个城。他跑,为了准时到达,虽然连什么时间也没有被通知。我们可以说他想尽可能早到是有道理的;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坐去同一条街的有轨电车呢?道理是:他拒绝乘电车,因为"他绝对不想表现出过分的准时从而在委员会那里卑躬屈膝"。他跑向法庭,但是他作为一个永不低头的男人跑去那里。
阶段二:力量的考验。终于他到了一个大厅,人们在里面等他,"那么您就是那个画匠。"法官说。而k则在坐满了大厅的公众面前辞令生动地反驳这种可笑的蔑视:"不,我是一个大银行的首席代理人。"接着,他作了一番长篇报告,抨击法庭的无能。在掌声的鼓励下,他觉得自己颇有力量,按照被告变为主告的那句口头禅(威尔斯,对于卡夫卡式的嘲讽竟然充耳不闻,被这句口头禅给耍了一番),他向法官挑战。第一个打击到来是在他看见所有与会者的领口上的标记,明白他想要去吸引的公众只不过是由"法庭的公务员"组成,"来这里是为了听堂和侦探。"他走了,在门口,预审法官在等他,并告诉他:"一次审讯对于被告所始终代表的好处您却给自己剥夺了。"k叫道:"你们这帮坏蛋!你们所有的审讯,我都白送给你们了!"
如果不把这一场戏放在与紧接在k的咆哮之后所发生的,作为这一章的结尾,嘲讽关系之中,人们便根本不会懂得它。下面是随后一章的开始:"k在后来的星期里一天挨一天等待新的传讯;他不能想象他拒绝受审已被人们当真对待,到了星期六晚上,什么也还没有接到,他便出于默契设想他被在同一幢楼同一时间里召审。所以,星期日他又去了那里。"
阶段三:审判的社会化。k的叔父一天从乡下到来,听说了对他的侄子的审判。一件漂亮的事:审判再秘密不过,大家这么说,然而,却无人不知。另一件事同样出色:没有人怀疑k是有罪这件事,社会已经通过了这一控告,并在上面加上了它的默许(或者它的非-不同意)。人们准备看到愤怒的惊讶:"怎么会指控你?到底是什么罪?"然而叔父并无惊讶。他只是想到审判对于所有亲戚可能带来的后果而害怕。
阶段四:自我批评。法庭拒绝作出正式指控,为了面对法庭保卫自己,k最后便自己来找自己的错误。它藏在哪儿?肯定在履历表的什么地方:"他要重新回忆自己的全部生活,一直到最为隐秘的一切行为和一切事件,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报告并研究它。"
这种境况远不是非真实的:事实上,一个倒了运的普通女人也会问自己,我做了什么坏事?她会开始搜索她的过去,不仅检查她的行动,而且还要检查她说过的话和她的秘密的思想,为的是理解上帝的愤怒。
共产主义的政治实践为这种态度创造了"自我批评"一词(法语中该词在1930年左右从政治意义上被使用:卡夫卡那个时候不用它)。人们对这一个词的使用并不确切地符合它的词源。不是要批评(从改正错误的意图出发将好与坏诸方面分开),而是找到错误,来帮助主告者,来接受和同意控告。
阶段五:受害者与他的刽子手认同。在最后一章,卡夫卡的嘲讽达到了他的可怕的高峰:两位穿礼服的先生为k而来,带他到街上。他先是拒绝,但是马上对自己说:"我现在唯一能作的事就是保持我的论证的明确一直到最后现在我应不应该表现出在一年的审判中我什么都没有学到?
我应不应该像一个一窍不通的傻瓜一样走开?"
然后他远远看见警察巡逻。其中一个使他觉得可疑的人靠近了他们。这时,k主动地用力拽走两位先生,甚至和他们一起跑了起来,想躲过警察;有谁知道?警察会不会打乱或阻止等待他的执法?
终于,他们到了目的地。两位先生准备着,要把他扼死,这时一个想法(他的最后的自我批评)穿过k的大脑:"他的义务应该是自己拿起这把刀把它插入自己的身体。"他抱怨自己的软弱:"他没能完全地经受考验,他没有能使官方摆脱全部工作;这最后一个错误归咎于向他拒绝使出全部必要力量的人。"
人可以多长时间被认为与自己认同?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个性在于他们个人的意识形态,它以或多或少直接的方式,确定他们的行为。奇里洛夫(kirailov)完全被吞没在他自己的、被认为是自由最高表现的自杀哲学中。奇里洛夫:一个变成了思想的人。但是,人在真正的生活中,真是这样的个人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影吗?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的人物[特别是皮埃尔别祖柯夫(pierrebezoukhov)和安德烈波尔贡斯基(anadrebolkonsky)]也有他们的很丰富、很发达的理智,但它是在变化中并有多种变化形式,以至于不可能根据他们的思想来给他们下定义,那些思想在他们生活的每一阶段都各为不同。托尔斯泰这样给了我们关于人是什么的另一个观念:一个行程;一条曲折的道路;一次旅行,其每个陆续到来的阶段不仅不同,而且经常代表对前面阶段的全面否定。
我说"道路",这个词有可能使我们误入歧途,因为道路的形象让人想到一个目标。然而,这些只是出乎意料地结束,被偶然死亡所中断的道路,带我们向着什么目标呢?的确,皮埃尔别祖柯夫到了最后,达到了仿佛是理想和最后的阶段:他懂得了生活总是去寻找一种意义,为这个或那个事业去奋斗,是徒劳的;上帝无所不在,在整个生命、在每天的生活之中,因而只需去生活所有要生活的并且带着爱:于是,幸福的他钟情于他的女人和他的家庭。目标达到了?达到顶峰,使得从后来角度看前面旅行的所有阶段成了简单的台阶?如果是这样的话,托尔斯泰的小说便会失去它的根本性的嘲讽,而接近于一种小说化的道德教训。在综述八年之后所发生一切的尾声里,人们看到别祖柯夫离开他的家和妻子一个半月,投身于彼得堡的一个半地下的政治活动。又一次,他要去为他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为一个事业而奋斗。道路没有结束,而且也不知道目标。
人们可以说一个历程的不同阶段,相互地、处在一种嘲讽的关系里面。在嘲讽的王国里到处是平等;这意味着历程中没有任何一个阶段,从道德而言,高于别的阶段。波尔贡斯基投入工作,为的是使自己有益于他的祖国,他是想因此而赎回他从前的愤世嫉俗的过失吗?不。不要自我批评。在道路上的第一阶段,他都曾集中了他全部的理智与道德力量来选择他的态度,而且他知道这一点;他怎么能谴责自己不曾是他不可能是的样子呢?如果说,人们不能从道德的观点来评判他的生命的不同阶段,那么同样地,人们也不能从真诚性的观点来进行评判。不可能确定哪一个波尔贡斯基最忠实于自己:是那个脱离公众生活的人或是那个投入其中的人。
如果各不同阶段如此矛盾,怎么来确定它们的共同的命名呢?我们能够把无神论的别祖柯夫与有信仰的别祖柯夫看成一个唯一和相同的人物,那么共同本质是什么?一个"自我"的稳定的本质在哪里?波尔贡斯基二号对波尔贡斯基一号在道义上的责任是什么?别祖柯夫,拿破仑的对头是否应该对过去曾是拿破仑的崇拜者的别祖柯夫负责任?在什么样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与自己相认同?
只有小说可以具体地探察人所经历的这一个最大的神秘;很可能托尔斯泰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细节的策划
托尔斯泰的人物的变化表现为不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而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感悟。别祖柯夫以令人惊讶的轻而易举从无神论者转变为宗教信仰者。为此只需他因为与他妻子的决裂而被震动,并在一个邮局的驿站遇到了一位是共济会会员的过客跟他讲话。这一轻而易举并不是由于一种肤浅的摇摆不定。它尤其让人猜测这一明显的变化是由一个隐蔽的、无意识的过程所准备,而突然爆发在光天化日之下。
安德烈波尔贡斯基在奥斯特丽茨战争中受了重伤,正在苏醒过来。在这一刻,他这个出类拔萃的年轻人的整个世界动摇了:不是由于一番理性的、逻辑的思索,而是由于简单的与死亡相对照,和对天空的长时间注视,是这些细节(注视天空)在托尔斯泰人物所生活的关键时刻起着重要作用。
过后,安德烈从他的深刻的怀疑主义之中重新浮了上来,再次回到积极的生活之中,这一变化之前,曾与皮埃尔在河中一只小船上有过一场长谈。皮埃尔那时(这是他的演变的一个暂时阶段),积极、乐观、为他人着想,并反对安德烈的愤世的怀疑主义,但是在他们的交谈中,他却表现天真,张口说些老生常谈,安德烈则在理性上光彩照人,比皮埃尔说的话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交谈之后的沉默:"离开湖,他把眼睛转向皮埃尔刚才指给他看的天空,自奥斯特丽茨以来,他又一次再见他曾在场战上注视过的永恒而深邃的天空。在他心里,像是又一番快乐与温柔。"这个感觉是短暂的而且消失在瞬间。但是安德烈知道"这个他没有来得及多想的情感活在他的心里"。很久以后有一天,像是一组星辰的舞蹈,一场细节的策划(对一棵橡树群叶的注视,偶然间听到的少女的快乐话语,意外的回忆)燃起了这番情感(它活在他心里)并使他走火入魔。安德烈,昨天还满足于他隐退在世界之外,突然间决定"秋天去彼得堡,甚至要去找份工作。他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步,一会儿皱起眉头,一会儿微笑,脑海里重新闪过所有这些非理性的、无法解释的思想,它们像罪恶一样秘密,其中很奇怪,混合着,皮埃尔、光荣、窗口的少女、橡树、美、爱情。它们完全地改变了他的存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进来,他会表现得极为冷淡,严厉,断然,让人讨厌和富有逻辑性。()他好像是想通过这种过份的逻辑性来在某个人身上对于他自己内心正在进行的非逻辑的和秘密的工作,施与报复。(我强调了文中最有意义的话。——米兰昆德拉)(让我们记住:这也是同样的对细节的谋划;所见到的面孔之丑陋,在火车厢里偶然听到的说话,意外的回忆,它们在托尔斯泰的下一部小说里,促动了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杀的决定。)
安德烈波尔贡斯基内心世界的又一重要变化:在波罗金诺(borodino)战场受到致命重伤,卧在军营的手术台上,他心里突然充满了和平与重新和好的情感,一种不再离开他的幸福感,这一幸福状态颇为令人奇怪(而且十分美),尤其因为当时的场面甚为残酷,充满了那个还没有使用麻醉药时代的外科手术中可怕的详细细节,而且更有怪中之怪:他被一种意想之外的非逻辑的回忆所刺激:当着护士为他脱下衣服,"安德烈想起了早期童年的遥远日子"。再下面又有这样几句:"在所有这些痛苦之后,安德烈感到一种很久以来没有经历过的安逸。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特别是最早的童年时代,别人给他脱衣服,把他睡进他的小床,奶娘给他唱摇篮曲,他的头埋进枕头里,感到自己在生活并因此而幸福,——这些时刻在他的想象中不是作为过去而出现,而是作为现实。"只是后来,安德烈才看见了隔壁台子上的阿纳托尔(ana-tole),娜达莎的引诱者,他的情敌,医生正在为他截去一条腿。
通常对这一场面的阅读是:"受伤的安德烈看着他的情敌被截去一条腿:这个场景使安德烈对他,对广义而言的人,充满怜悯。"但是托尔斯泰知道这种突然间的顿悟不是出于如此明显如此逻辑的原因。这是一个令人奇怪的转瞬即逝的画面(当他很小的时候家人用和护士一样的方法给他脱去衣服),发动了一切:他的新的变化,他对事情的新的眼光。几秒钟之后,这个奇迹般的细节肯定被安德烈自己忘记了,大概多数读者也立刻忘记了,读者在读小说和"读"他们自己的生活时同样地不专心和不善读。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一次是皮埃尔别祖柯夫、他决定杀死拿破仑,这一决定之前有这样一段插曲:他从他的共济会员朋友们那里得知:拿破仑被视为启示录(新约书)第十三章里的ante-christ;聪明的人应该数一下这个怪兽的数字,因为这是关于人的数字,这个数字是666"如果把法文字母翻译成数字,那么拿破仑皇帝这个词恰好得出数目666。"这种预言给皮埃尔打击很大。他经常问自己谁会结束怪兽,换言之拿破仑的强权,借助于数字化,他想尽办法找到一个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先是组合:亚历山大皇帝,然后,俄罗斯民族。但是总数都高于或低于666。有一天,他想记录自己的名字:皮埃尔别祖柯夫伯爵,但是他达不到想要的数字。他把一个z放在s的位置上,加上介词de,冠词le,总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后来他想如果他对问题的答案果真就在他的名字里,那么应该加上他的国籍。于是他写道:俄罗斯人别祖柯夫。数字加起来结果是671,即多了5。5代表着一个e,它与在皇帝一词的冠词中被省略的字母相同。取消这个在他名字前面的e字,况且这是不对的,提供给他一个他费心寻找的答案:俄罗斯人别祖柯夫——666。
这一发现使他为之震动。
托尔斯泰精心描写皮埃尔用他的名字所进行的所有拼字变化绝对是好笑的:lrusse(俄罗斯),这是个极妙的拼写玩意儿。一个毫无疑问聪明而可爱的人的严肃而勇敢的决定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来说出自一次愚蠢?
那么您对人怎么想,对您自己怎么想?为符合时代精神改变观点
一天一个女人兴高采烈地向我宣告:"不再有列宁格勒了!咱们又回到正经的圣彼得堡来了!"城市和街道重新命名,这事从没让我有过什么热情。我几乎想这样告诉她,但是最后一刻我按捺了自己:在她的被令人昏眩的历史前进所迷惑的目光里,我预先猜测出我们的不同意见,而且我没有要争论的欲望,况且在同一时刻我想起了一段她肯定已经忘记的插曲。同是这个女人有一次来布拉格我的家,看我和妻子,那是在俄国人入侵之后,1970年或1971年间,我们处在一种艰难的被禁止的境况中。从她来说,这是对我们支持的一种表现,我们尽力使她开心以作为对她的回报。我妻子对她讲起一个美国富翁住在一家莫斯科旅馆的滑稽故事(奇怪的是它是预言性的)。有人问那美国人:"您去墓地看列宁了吗?"他回答:"我花了十美元让人把他带来酒店。"我们的客人绷起了脸。作为左翼(她始终是)她认为俄国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对她所珍视的理想的背叛,并认为她要同情的这一背叛的受害者嘲笑这些被背叛的理想是让人不能接受的。"我不觉得这可笑",她冷冷地说,只是由于我们的被迫害的地位使我们之间免于决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