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一个厨子(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陆鸿听他的语气,显然对广平郡主分外推崇,再联想到外公曹梓的态度,心中不禁泛起异样的感觉……
  杜预接着说道:“那位司膳,是丰庆二年进的宫,起初看冰窖,后来不知有甚么样的际遇,短短几年之间,便调到尚食局,并且升任司膳。要说起来,这人在当时竟然并非大周人,而是江南句容人氏!”
  陆鸿这一惊可非同小可,看来此人所牵涉到的势力,要远远比表面上错综复杂得多……
  “怎么会是句容人,他是如何过审的?”陆鸿问道。
  杜预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笑容,说道:“这个嘛,倒也不难。此人祖籍陈州,只需将户籍改回到陈州,也算是认祖归宗。”
  其实杜预所说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为南唐北周本是一家,因此两朝分家之后,便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家中本来在北方的,因为生意或者做官,而举族迁到了南方。
  可随着战事一起,再想回到北方便由不得他们了,只好顶着故乡的氏族名头,在客地扎下了根。
  像句容谢家庄的谢氏,便是如此。
  这一支谢氏,全称就叫“陈郡谢氏”,这里的“陈郡”,指的就是李安的封地,陈州!
  正在陆鸿联想的时候,却听杜预说道:“那位司膳,姓谢,就出身与句容的谢家庄!”
  尽管陆鸿对此早有准备,但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还是感到一阵晴天霹雳。
  这么一来,这一桩原本很单纯的皇子弑兄弑父、谋朝篡位的老剧本,突然间便风云突变,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悬疑大戏!它的诡谲之处,叫人根本意想不到,更加分辨不清!
  这一件事接连牵扯到皇帝、太子、临泉王、陈州王,再加上那司膳陈郡谢氏的身份,凭借谢皇后与李嗣原的渊源,谁又能保证此事与李嗣原无关?
  至少一定与南唐有关!
  “不对啊!”陆鸿疑惑地叫道,他忽然从这件事情当中,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破绽:“既然圣君与太子都吃过了那顿饭,怎么圣君昏厥一次,而太子则接连昏厥三次,甚至性命不保?”
  杜预顿时有些愁眉苦脸,深深思索着道:“这就是整件事最难以解释的地方——据说圣君昏厥之后,临泉王当即进贡了一盅安
  西蜜枣汤。”
  这盅汤,圣君自然是喝了的,正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深信不疑,所以才因为这蜜枣汤解了毒性?
  那么谢司膳既然投奔了临泉王,自然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人毒害皇帝,临泉王自然也逃不了干系。
  可是这临泉王为甚么一边要杀父、杀兄,另一方面,却又要解救丰庆帝呢?
  这果然十分难以解释……
  他们的谈话一直到日头偏西,说罢了宫闱之事,便又请了刘祯与汤柏进来。按照流程,将江南两道的情况,对三位按察使作了详细的汇报。
  期间顾综这个大管家也被传讯赶到,并且代替陆鸿回答了好几个比较切实详尽的数据。
  同时陆鸿也从顾综那里了解到:在芙蓉娘娘庙内哭喊冤情的谢家妇女们,已经被顾综的一堂公审给解决了……
  谈罢了“正事”,经略署的人送来张镒的请帖,说要邀请洪成以及三位按察使,一并到张府接风会宴。
  陆鸿对此事自然是无可无不可,先替杜预等人答应了下来。
  随后无事,杜预等人通通在顾综的指引下,前往张府参加了栋梁张镒的接风宴,陆鸿则与李嫣,在经略署的后院,整理起了他们随身的包裹物件。
  两人忙了半晌,不约而同地听了手中的活计,便在屋外回廊的美人靠上,坐下来歇歇气儿,气氛一时便陷入了沉默。
  李嫣忽然问道:“今天按察使说了太子的事,你有没有问,外公是甚么态度?”
  陆鸿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说道:“问了,老杜说外公没有表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