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以清攻浊(2 / 3)
赵崇明的话依旧没有给他留半点情面,却又正说中了冯植最忧心的事。经潘定在工部衙门这么一闹,冯植的算盘完全落了空。他不但没能替潘定和靖王结好,反而还结下了天大的梁子。依靖王那睚眦必报的脾性,哪怕是两人告老还乡都不会放过的。
而潘定这边,在得了赵崇明“恩怨相抵”的话后,也不多求其余,于是拱手告辞道:“既如此,便不多叨扰了。魏道济那边,还烦请慎行替我转达一二。来日待他伤势好转些,老夫再当面向他赔罪。”
见潘定作势起身,赵崇明挽留道:“潘公且慢,我另有一事相求。”
潘定自然不会推托,落座等着赵崇明的后话。
赵崇明放下茶盏,拢手从袖子里取出了一本折子来。
潘定接过折子翻开一看,只见上头墨迹尚新,显然是刚刚写就。折子里的内容也只有寥寥数百字,但只扫了开头数行,潘定的脸上已经变了颜色。
这是一封弹劾河道总督韩公明的折子。
要说河道总督一职,因为监管漕运,可谓是天底下最肥的差事,因此弹劾的奏章就从没少过。韩公明是翟鼎臣的门生,也就是靖王线上的人。所以那些言官即便再怎么疯狗,也没有糊涂到去攀咬韩公明身后的人。毕竟官场上的人都心知肚明,虽然靖王没有太子的御诏册宝,但身为嫡子十有八九就是将来的天子。
然而,这封折子上,给韩公明安的第一道罪名就是“结营乡党,揽权害政”。
这显然是借弹劾韩公明的名头去清算翟鼎臣的党羽了,而这些“乡党”可都是靖王的人。
潘定虽然从不参与党争,但他已经能想象到,这封折子一上,定然又要在朝堂上掀起滔天巨浪了。
但更让潘定心惊的是在折子最后列数的一条罪名:“私通内外,阴阻海运”。
在前面一堆十恶不赦的罪名对比下,这条看似不甚起眼的罪名,其实才是真正的杀招。
永靖帝一心修玄,国事都交给了司礼监和内阁打理,不理政务,不问俗事。能在永靖一朝混到现在的官员其实都明白,只要差事能办得好,朝廷的体面能维持下去,永靖帝其实并不在意底下的人有没有中饱私囊,是不是私德有亏。
可唯独有两件事是永靖帝的逆鳞,触之即死,谁也求不了情。
第一嘛,自然是不能耽误了永靖帝求道修仙的事业,二则是不能从永靖帝的兜里掏银子。
远了不说,就连给永靖帝写了几十年的青词的翟鼎臣,去年不也因为织造局的事,晚节不保,落了个丢官罢职,身死异乡的下场。
其实这两件事,说到底还是一件事。
毕竟修道成仙不比吃斋念佛,别的都能缺,唯独不能缺钱。而皇帝修道,耗费就更是不菲了。除了如流水一般供给天师道炼丹的铅汞银朱之物以外,宫里头每逢朔望日还要设道场,斋天醮神。至于给武当山和龙虎山的册封和赏赐,就更是无算了。
这些年大明内外交弊,国库空虚,连给皇帝重修殿宇的银子都是左支右绌才贴补出来的。于是后来宫里头和户部一合计,就又打起了海贸的主意。
可不巧的是,海贸的船队一连好几次出海都遇着大浪,船上的财货自然都供奉给了龙王,这几顿折腾下来,最后反而是皇帝的内库贴了不少银子。
从前,潘定也不是没有怀疑有人在出海的船上动了手脚,只是那些船早淹得连影子都见不着了,又哪能寻得到证据。
潘定看到最末时,发现落款一处并没有盖赵崇明的官印,于是又合上折子,只见封面上也是一片留白,心中于是便有了猜测。
潘定握着奏折,沉默了许久后才问道:“这‘阴阻海运’一事上,你可有真凭实据?”
赵崇明点头答道:“物证人证俱在,另有画押封存。”
潘定又问:“你可想过这一封奏疏递交内阁,待百官传阅后有什么后果?”
赵崇明又点头:“河道衙门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江南的官员因为海运一事,也不会善罢甘休。”
潘定将折子拍在案上,质问道:“老夫不是问你这些!如今我大明正是内外交弊,人心浮动之时,朝堂上好不容易消停了些日子,你如今非要再度掀起党争吗?”
赵崇明这次摇了摇头,道:“非为党争,亦是公事。”
潘定眼中怒火更甚,冷笑道:“既然是公事,你身为大宗伯,为何自己不在上头落印?” ↑返回顶部↑
而潘定这边,在得了赵崇明“恩怨相抵”的话后,也不多求其余,于是拱手告辞道:“既如此,便不多叨扰了。魏道济那边,还烦请慎行替我转达一二。来日待他伤势好转些,老夫再当面向他赔罪。”
见潘定作势起身,赵崇明挽留道:“潘公且慢,我另有一事相求。”
潘定自然不会推托,落座等着赵崇明的后话。
赵崇明放下茶盏,拢手从袖子里取出了一本折子来。
潘定接过折子翻开一看,只见上头墨迹尚新,显然是刚刚写就。折子里的内容也只有寥寥数百字,但只扫了开头数行,潘定的脸上已经变了颜色。
这是一封弹劾河道总督韩公明的折子。
要说河道总督一职,因为监管漕运,可谓是天底下最肥的差事,因此弹劾的奏章就从没少过。韩公明是翟鼎臣的门生,也就是靖王线上的人。所以那些言官即便再怎么疯狗,也没有糊涂到去攀咬韩公明身后的人。毕竟官场上的人都心知肚明,虽然靖王没有太子的御诏册宝,但身为嫡子十有八九就是将来的天子。
然而,这封折子上,给韩公明安的第一道罪名就是“结营乡党,揽权害政”。
这显然是借弹劾韩公明的名头去清算翟鼎臣的党羽了,而这些“乡党”可都是靖王的人。
潘定虽然从不参与党争,但他已经能想象到,这封折子一上,定然又要在朝堂上掀起滔天巨浪了。
但更让潘定心惊的是在折子最后列数的一条罪名:“私通内外,阴阻海运”。
在前面一堆十恶不赦的罪名对比下,这条看似不甚起眼的罪名,其实才是真正的杀招。
永靖帝一心修玄,国事都交给了司礼监和内阁打理,不理政务,不问俗事。能在永靖一朝混到现在的官员其实都明白,只要差事能办得好,朝廷的体面能维持下去,永靖帝其实并不在意底下的人有没有中饱私囊,是不是私德有亏。
可唯独有两件事是永靖帝的逆鳞,触之即死,谁也求不了情。
第一嘛,自然是不能耽误了永靖帝求道修仙的事业,二则是不能从永靖帝的兜里掏银子。
远了不说,就连给永靖帝写了几十年的青词的翟鼎臣,去年不也因为织造局的事,晚节不保,落了个丢官罢职,身死异乡的下场。
其实这两件事,说到底还是一件事。
毕竟修道成仙不比吃斋念佛,别的都能缺,唯独不能缺钱。而皇帝修道,耗费就更是不菲了。除了如流水一般供给天师道炼丹的铅汞银朱之物以外,宫里头每逢朔望日还要设道场,斋天醮神。至于给武当山和龙虎山的册封和赏赐,就更是无算了。
这些年大明内外交弊,国库空虚,连给皇帝重修殿宇的银子都是左支右绌才贴补出来的。于是后来宫里头和户部一合计,就又打起了海贸的主意。
可不巧的是,海贸的船队一连好几次出海都遇着大浪,船上的财货自然都供奉给了龙王,这几顿折腾下来,最后反而是皇帝的内库贴了不少银子。
从前,潘定也不是没有怀疑有人在出海的船上动了手脚,只是那些船早淹得连影子都见不着了,又哪能寻得到证据。
潘定看到最末时,发现落款一处并没有盖赵崇明的官印,于是又合上折子,只见封面上也是一片留白,心中于是便有了猜测。
潘定握着奏折,沉默了许久后才问道:“这‘阴阻海运’一事上,你可有真凭实据?”
赵崇明点头答道:“物证人证俱在,另有画押封存。”
潘定又问:“你可想过这一封奏疏递交内阁,待百官传阅后有什么后果?”
赵崇明又点头:“河道衙门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江南的官员因为海运一事,也不会善罢甘休。”
潘定将折子拍在案上,质问道:“老夫不是问你这些!如今我大明正是内外交弊,人心浮动之时,朝堂上好不容易消停了些日子,你如今非要再度掀起党争吗?”
赵崇明这次摇了摇头,道:“非为党争,亦是公事。”
潘定眼中怒火更甚,冷笑道:“既然是公事,你身为大宗伯,为何自己不在上头落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