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镜幕二 一沓纸质留言信(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Slub1
  慕容杨朵笥跟随五个人向田场观察台车队走去。
  五人坐上了田场内部的轻能车,车内的慕容杨朵笥浮想联翩。
  这个青山环山种植园田场,不是大学学校,倒像个大学学校,不是纯粹仅做实验研究为主业的实验馆,却更像一座超大型实验馆,更不是古代的农场,却像极了古代大农场。
  世界的变化之快!竟变得不敢料想。
  以前大片大片的农田全变成了现在这样封闭式的几十层楼高的环形立体田场。
  翻翻历史记载,自从传说中的农业先祖后稷以后,数千年来,农业一直都是在垦荒造田,再到以后,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活动一直都固定在广布原野的一片一片平地大农田里进行,依靠太阳,雨水,风和季节,在这么一个自然原始,人无法完全掌控,粗略开放的天然生物工场里进行着。
  除过同这个青山环山种植园田场一样,为维持生态环境,保存植物物种,而建造的这样的植物储备仓库之外,还有更多专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众多类型的超大型环形立体田场,全球各地遍布。
  历史记载的这里,几百年前还是草儿难生,树木见不到几颗,四处乱石突出的裸体荒山。而现在,田场里茁壮地生长着不同温度气候下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沐浴在储存收集了自然太阳光后在田场里再发光再照耀的人造小太阳下。而且,一些植物可以获得突破黑夜与白天局限超长日照时间的恩惠,享受到可控制的强弱光所需要照射的优越。
  这不正是6世纪时代进步的标志吗?无论在干旱沙漠寒温地带,即使连一棵草都无法生长的地方,只要建立田场,就能造就出历史上春意盎然的江南。
  慕容杨朵笥正在片刻默想,猛一转脸,发现千代飞马、南宫志轩、百里河流弧、索朗次仁、强巴多吉五人正要下车。
  观察台是在相距田场三公里处的一座圆柱形高楼上,楼高90层,70米高。
  这是现代流行的装配建筑,由建造师根据环境设计,建造商按图从制品园订来材料,在一方监督下,由建筑装配站来安装完成的。
  观察台在89层和90层,是一个大型的监控室。慕容杨朵笥目不转睛地盯着内圆周型墙上旋转的大型视窗,仿佛身处田场上方空中,极近距离观察田场里每一处的动态。
  田场的内部影象,非常清晰。
  慕容杨朵笥觉得像平时坐在低空飞行的飞艇上,在田场上空徜徉,漫游。
  这一座被切筑成圆柱形,像极大的古代磨盘一样的一台一台山体,从最上至下总共五层,依次一层一层纬度层次不同,从上到下分为寒带圈带区、寒温带圈带区、温带圈带区、亚热带圈带区、热带圈带区。
  热带圈带区在第一层大圆盘上,面积最大。一台圆柱体与另一台圆柱体,越往上一级,面积越来越小一些。圆柱体每层与每层之间有各种内部通道,上下的电梯口。
  各层里有参观走廊,有通往里面的道路,有工作员休息的房间。工作生活间、工具间等等。
  第三台温带圈带区,农作物面积较大,其他各台各植物群种分布最多。
  青山环山种植园田场内部面积很大,第一台热带圈带区,绕一周就有00多公里。最上面的寒带圈带区,至少也有50公里的圆周。田场的植物群里,生活着难以计数的多种野生小动物。几乎集聚了全球从极地到赤道所有的珍稀植物草种。
  工作员是每天开着车子,在里面飞奔巡查的。
  慕容杨朵笥极力观察着田场里,每一台飞奔着的车子里坐着的人;三五成群,在道路上游荡的参观客人;还有,草丛,树群之间闲逛的每一个人。
  始终,没有看到丹儿的影子。
  五个学生同时也在搜索——定位——观察,还不断用语音向各圈带层传送寻人通知。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整整一天了,田场里角角落落都看遍了,根本没有丹儿的影子。
  慕容杨朵笥忽然才想起问巴图在哪里。
  南宫志轩说:“噢!巴图老师可能在家里”。
  “快!你们快带我去他家里”慕容杨朵笥急躁地催促五个小伙子。
  “那要提前给老师打声招呼,我们才能带您去!”千代飞马认真地说。
  慕容杨朵笥开始在视窗和巴图对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