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阿三最破防的一集(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459章 阿三最破防的一集
  “另外一种就是类似涵道风扇的类飞行滞空。
  这类滞空跟直升机起飞原理类似,在车辆底盘安装涵道风扇或者旋翼装置,提供一个垂直方向的升力,来让车辆短暂悬停在空中。”少军说。
  “这两个技术路线有什么区别吗?”草老师问。
  “听上去前者技术含量更高,实际上二者在技术含量上没有本质区别。
  但从消费者角度,第二种技术路线要好很多。
  大家可能从感性认知上会觉得和航天技术有关就很高大上,和火箭发动机相关就很牛。
  实际上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滞空,它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精确控制推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对光甲航天来说是看家本领,不算什么难事。
  但用这个技术路线,成本非常高,一旦出问题你的维修成本更恐怖。
  再考虑到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你又是电池又是燃油点火喷射,两者尽管做再好的隔离和安全措施,都无法打消消费者内心疑虑。
  反而是风扇提供推力滞空,这个技术路线对消费者要好得多。
  因为你本身在水下就要扇叶提供推力,相当于水下动力和滞空推力都可以由风扇来提供。
  其次在整体重量上也更好控制。
  因为你可以在底盘上,把风扇驱动、轮胎驱动和水下动力整合在一起,整车重量会比用火箭发动机轻得多。
  这最难的就是底盘,你要重新打造一整套底盘,要把它的升力系统、水下推力系统、动力系统和车辆底盘全套集成在一起,还得控制整车重量,保证它在水下的一个密闭性。
  这技术含量绝对是国产新能源车底盘里第一的,研发费用我感觉没个20亿都下不来,因为你得不断测,在一些数据上得有大牛来主持。
  大家要知道新能源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对很多车企来说,硬件、软件、整合各种方案都是现成的,第一款车的资金门槛实际上是不高的,它高在后续的门槛,高在你持续经营的门槛上。
  如果它采用的是第二种技术路线的话,那我只能说还是很良心,而且非常自信,对自己的产品、商业嗅觉、技术能力有着绝对的自信。”
  “没自信才不正常吧?光甲是什么企业?我感觉他们就没失败过,在最尖端的科技领域没失败过是什么概念?每年大几百亿的现金流,第一流甚至能说第一的品牌摆在这里,失败的可能性真的很低。”
  “你再背靠大树,你终究还是要考虑成本收益的问题,你不可能无脑烧钱吧。
  而且光甲汽车对光神来说重要性又没那么强,所以光神自己不太可能亲自下场干这个,最多提供类似场外援助,要找能搞定这种技术的大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没有可能光甲航天内部培养的工程师团队呢?他们毕竟五万人的团队规模,拉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加一些汽车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配合,一起搞应该能搞出来吧?”
  “当然能,但这也是成本啊,光甲航天的工程师他在光甲航天年收入可能只有五十万,但他换个地方能拿一百万甚至更多。
  这就是背靠大树的好处,母公司能提供给你的助力太大了。”
  “极越怎么说?”
  “极越那是因为不叫百度,如果极越叫百度,robin他老婆亲自下场带队造车,绝对不会搞成这个样子!
  回到涵道风扇的这个技术路线上,除了刚才说的底盘是关键外,它的一个姿态控制和稳定性,要求也非常高。
  你看上去只是一个滑翔入水,但它的用处肯定不仅仅局限在跳水表演上,像飞速爬坡后降落,也能利用滞空效果给整车一个更好的落地姿态,类似仰望u9的那个原地起跳。
  所以它对整车的控制系统同样有超高的要求。
  总之光是从技术上,含金量绝对是足够的,产品力本身也没任何问题,品牌度那就更不用说,我觉得它的销量就和市场有关,整个市场多少,它的销量就能有多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