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思想重于学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丁酉志看见下面的孩子情绪都很兴奋,而自己旁边的刘长春却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便知道自己刚才的讲话跟他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冲突跟矛盾。
  于是丁酉志停下讲话对下面坐着的孩子们说到:“这第一节课呢,就先不讲话了,你们接下来的时间呢,就是好好想一想我刚才说的话,做到自己的理解,这是你们的第一节课,也是你们进入学校后需要学习的第一个道理,好了下面你们自己想一下,等到下一课,你们要挨个说一下自己的感想。”
  跟孩子们说完后,丁酉志便对刘长青使了个眼神,让他跟自己出去。
  两人来到我屋外后丁酉志对刘长青开门见山的说道:“是不是对我刚才所说的感到不可思议,是不是感觉我这些年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还是感觉对我说的,是不是感到不以为然或者大吃一惊再或者我说的跟你的思想背道而驰?”
  刘长青听到丁酉志的问话后沉思了一会后回答道:“我们从读书认字开始就学习忠君爱国,读的是天、地、君、亲、师,学的是仁、义、礼、智、信,
  做的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识字以后先生教我们的都是四书五经,我们学的也都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
  我不知道你刚才为什么教孩子们那些道理,总有种感觉这些孩子们长大后会跟我的思想背道而驰。”
  丁酉志:“刘先生,说句不好听的话,你走过多少地方,接受到得信息又有多少,我们从小就读圣贤书,总以为书中真的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总以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总以为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是不是还以为现在还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是还有个成语叫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有句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时代变了现在每年冻饿而死的百姓先生知道有多少吗?先生又知道为何那么多人逃荒逃到咱们这地方吗?就是因为咱们这地方能有口饭吃。
  陕西饥民苦加派,流贼大起,分掠鄜州、延安。这是朝廷记载的崇祯元年的农民起义,到现在崇祯三年农民起义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加频繁。
  现在朝廷实行的是招安政策不过,起义者当初参加起义,乃是由于穷困至极所致,他们一旦接受招安,官府必须对其生活有妥当的安排,才能使之安定下来,而当时的官府,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接受招安者往往不久重又再起,形成“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的局面。
  而现在起义军活动的范围比刚爆发起义时有所扩大,除了陕西外,山西也成为起义怒火熊熊燃烧之地。
  不说这些远的地方
  就是河南,山东一带都有白莲教煽惑村民,勾结亡命,分布号召,在在有之。近日白莲“大盗”,皆挟“妖书”,称王号,纵横闾左,跨州连邑,布满三四百里之内,声称紫微星失道,谋举大事。
  说完这些咱们再说说外面去年发生的己巳之变,皇太极率领后金大军绕道蒙古攻入塞内,兵锋直指京城,亡我大明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刘先生知道皇太极是谁吗?”
  不等刘长青回到丁酉志又接着道:“皇太极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现在是后金的统领着,有着非凡的才能,军事才能也非常卓越,而且对于人心的把握也非常精准,是咱们大明朝的一个劲敌。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交给如何在这个乱世之中生存,如何保家卫国。
  他们应该学的也应该是是铁血手腕而不是风花雪月。
  我现在教他们的就是如何先在这个乱世之中生存,只有能生存下去才有资本,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在周遭都是豺狼虎豹的情况下,为我大明朝在这乱世之中找一条出路。
  如果依旧只拘泥于四书五经,不懂得变通,只知道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那在这群狼环伺的危机下,又如何拯救这个危如累卵的大明朝。
  要知道我们这个大明王朝为我们汉人争取了尊严,把骑在我们头上,拿我们当做低等人,随意打杀的蒙古人赶到了漠北,推翻了元朝九十七年的残暴统治,使民不聊生的中原大地得以休养生息。
  我们大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当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围困并俘虏,明英宗宁死不降并且明朝也断然拒绝蒙古索要财物换取英宗的要求并另换新君打败蒙古。”
  这时丁酉志在自己心里说了一句:“当然还有那个宁死不屈最后走上煤山自缢身亡的崇祯皇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