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永乐千户所(2 / 3)
实际上真正的欧洲玻璃进入大明的相当稀少。
随着西班牙帝国的衰落,欧洲正面临巨大的动荡时期。
别说什么生产玻璃之类的东西了,连武器供应都成问题。
根本就不可能运不到大明来,而且玻璃在大明也不值钱,就算运来也没利润。
会典载番货价值中记载:大玻璃罐每个三贯;小玻璃罐每个两贯;大小玻璃碗每个两贯。
胡椒每斤两贯;苏合油每斤三贯;珊瑚枝每斤三十贯;龙涎香每两三贯;
大花手巾每条两贯;小花手巾每条一贯;花毡单每条十贯。
从以上记载就不难看出,一个大玻璃罐几斤重,不远万里运到大明也只能卖三贯。
又重又占地方,大海那么颠簸,还容易碎。
与其万里迢迢的运个玻璃罐,还不如运两条花手巾来的实在。
又或者在印度、南洋诸岛搞点胡椒、苏合油之类来大明,岂不是要远比玻璃器皿好?
除非是个傻子,不然没人会干这种蠢事。
《北史》“西戎传”中记载:大月氏国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从此记载可以看出,华夏自南北朝时期,玻璃就已经不值钱了。
而玻璃不值钱的原因,跟华夏人喜欢喝开水也有一定的关系。
隋唐时代,华夏工匠就使用吹制法制造玻璃,传统的铅钡玻璃演变成更适合吹制的高铅玻璃。
高铅玻璃特性就是清脆易碎,冷热交替时极易损坏。
相比瓷器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并不被华夏的贵族们所喜。
隋唐也生产了少量钠钙玻璃,但毕竟缺少自然纯碱,因而没有发展起来。
而且在装饰品上,华夏人的审美就觉得透明的东西廉价,所以通常造玻璃,也是半透明带色的。
到了元代设置瓘玉局,为宫廷制造玻璃器,此时玻璃器的透明度就更低了,主要用来仿造玉石。
而此时欧洲意大利的威尼斯玻璃工业达到鼎盛,但都是透明的钠钙玻璃。
所以明朝高濂所着《遵生八笺》中才会写道:域外玻璃器“奈无雅品”。
就是说真正域外玻璃器根本不符合大明人的审美。
对于大明来说,烧制玻璃根本没有技术难度,只是挣不到钱,人家压根懒得烧好吧。
颜神镇被称为最大的玻璃生产地,但玻璃只是副产品,指着这个糊口得饿死,实际上他们主要是烧陶瓷的。
只是他们的陶瓷远远比不过人家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等地,只能把玻璃的名头打出来叫响名号再说。
侯平身为穿越者,自然知道玻璃的重要性,但是要说能用玻璃制品挣大钱,那可就困难了。
生产玻璃,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过看见朱由校一脸期待的眼神,似乎又不好拒绝。 ↑返回顶部↑
随着西班牙帝国的衰落,欧洲正面临巨大的动荡时期。
别说什么生产玻璃之类的东西了,连武器供应都成问题。
根本就不可能运不到大明来,而且玻璃在大明也不值钱,就算运来也没利润。
会典载番货价值中记载:大玻璃罐每个三贯;小玻璃罐每个两贯;大小玻璃碗每个两贯。
胡椒每斤两贯;苏合油每斤三贯;珊瑚枝每斤三十贯;龙涎香每两三贯;
大花手巾每条两贯;小花手巾每条一贯;花毡单每条十贯。
从以上记载就不难看出,一个大玻璃罐几斤重,不远万里运到大明也只能卖三贯。
又重又占地方,大海那么颠簸,还容易碎。
与其万里迢迢的运个玻璃罐,还不如运两条花手巾来的实在。
又或者在印度、南洋诸岛搞点胡椒、苏合油之类来大明,岂不是要远比玻璃器皿好?
除非是个傻子,不然没人会干这种蠢事。
《北史》“西戎传”中记载:大月氏国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从此记载可以看出,华夏自南北朝时期,玻璃就已经不值钱了。
而玻璃不值钱的原因,跟华夏人喜欢喝开水也有一定的关系。
隋唐时代,华夏工匠就使用吹制法制造玻璃,传统的铅钡玻璃演变成更适合吹制的高铅玻璃。
高铅玻璃特性就是清脆易碎,冷热交替时极易损坏。
相比瓷器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并不被华夏的贵族们所喜。
隋唐也生产了少量钠钙玻璃,但毕竟缺少自然纯碱,因而没有发展起来。
而且在装饰品上,华夏人的审美就觉得透明的东西廉价,所以通常造玻璃,也是半透明带色的。
到了元代设置瓘玉局,为宫廷制造玻璃器,此时玻璃器的透明度就更低了,主要用来仿造玉石。
而此时欧洲意大利的威尼斯玻璃工业达到鼎盛,但都是透明的钠钙玻璃。
所以明朝高濂所着《遵生八笺》中才会写道:域外玻璃器“奈无雅品”。
就是说真正域外玻璃器根本不符合大明人的审美。
对于大明来说,烧制玻璃根本没有技术难度,只是挣不到钱,人家压根懒得烧好吧。
颜神镇被称为最大的玻璃生产地,但玻璃只是副产品,指着这个糊口得饿死,实际上他们主要是烧陶瓷的。
只是他们的陶瓷远远比不过人家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等地,只能把玻璃的名头打出来叫响名号再说。
侯平身为穿越者,自然知道玻璃的重要性,但是要说能用玻璃制品挣大钱,那可就困难了。
生产玻璃,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过看见朱由校一脸期待的眼神,似乎又不好拒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