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回 赴东北钟馗擒鬼(二二)(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授旗完毕,阅兵总指挥亚盖隆少将向司令长官韦仁报告:“司令官阁下,阅兵式准备完毕,请您检阅。阅兵总指挥亚盖隆。”
  “检阅开始!”
  “是!”亚盖隆少将向韦仁行礼后,转身大声宣布道:“分列式开始。”
  阅兵式开始了。雄壮的军号声中,伴随着节奏严谨的鼓点,首先从阅兵台左侧走来的是“新军”仪仗兵分队,在鲜红的“新军”军旗的引导下,率领整个仪仗兵分队的带队军官,正是一直和赤温鲁在山西“密营”练兵的“青猴儿”侯圣,他如今被任命为“新军“外籍兵团的上校团长,几年军营生活的淬炼,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青涩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威武的军人。仪仗兵是专门从“新军”中挑选出的三十六名身材高大,个头齐整的威武士兵,他们身着红色礼仪军装,头戴大帽檐军帽,腰间扎着银色扣的皮腰带,白色的弹药袋格外的显目,脚上蹬着高腰皮靴,脚步踏在地上的响声整齐划一,他们统一将铮亮的火枪抗在左肩之上,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过阅兵台。
  当仪仗兵队伍走到阅兵台前,随着侯圣用高亢的声音喊道:“向右看齐!”
  “噌”的一声亮响,他从腰间拔出佩剑,随着自己向右甩头是,手中寒光闪烁的佩剑,向右边一会,“唰”、“唰”两声,立即将佩剑树立在自己的左脸颊的耳侧,向阅兵台的韦仁行礼。在侯圣的口令声中,仪仗兵们迈着整齐的正步,头颅齐向右看,行注目礼,通过了阅兵台。
  紧接着仪仗兵分队后的是,“火枪营”一二分队、“外籍兵团”一二分队、近卫分队(韦仁的亲兵队被扩充为近卫营,他们现在还没有独立的军旗,使用的也是“火枪营”的军旗)、“华龙海军”分队、骑兵分队,最后是“教导队”分队。
  分列式检阅完毕后,韦仁在全体阅兵总指挥亚盖隆少将的陪同下,骑马检阅了参阅部队。
  整个阅兵场内礼炮齐鸣、鼓乐齐奏,军人的口号震天……
  训练营的会议室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四周一片肃静。会议室里气氛严肃,在一排排长椅上坐满了大小军官,他们都以标准的军姿端坐着,双目直视前方,静悄悄的。
  “起立!”随着值星官一声喊,“唰!”的一声,全体军官整齐划一的站立起来,个个如树林中挺拔的劲松般。
  这时,会议室大门打开,走进来的正是“新军”的司令长官韦仁,他今天身穿着标准的“新军”作战服,三颗明亮的金星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他身后跟着的是参谋长亚盖隆少将。
  当韦仁走到主席台前,亚盖隆停住了脚步立正站立。
  韦仁走上主席台,站在正中央时。
  值星官喊道:“敬礼!”
  全体军官齐刷刷的举起右手对着主席台正中央行军礼,其中包括亚盖隆。
  韦仁也举手回礼。
  当韦仁的行礼之手放下时,值星官跟着喊道:“礼毕!”
  众军官又一次整齐的将手放下。
  “坐下!”
  随着值星官的口令,军官们“唰”的一声齐刷刷坐下。
  韦仁环视了全场的军官,严肃的脸庞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经过数月的艰辛努力,通过昨天的成军庆典,韦仁看到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新式军队的雏形,虽然与他心目中的军队还有不小的差距,毕竟在前世他所见所闻的强军实在是太强了,他以后还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但是今天他心中还是十分的高兴,他知道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现在他已经有所收获了。
  在上报朝廷的折子中,他上报的“新军”规模为“夷人雇佣兵”人,“火枪营”人,辎重人员4人。可实际上,他现在所属的“新军”包括“外籍兵团”2人(侯圣在山西训练的名雇佣兵已经在一个月前秘密来到训练营参加整训),“火器营”4人,近卫营人,“华龙海军”2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4人),骑兵营5人(其中包括赤温鲁在山西的4骑兵和哈日巴日手下亲兵中的蒙古骑兵),加上参谋、通讯等兵种,“新军”作战部队总人数为2多人,再加上后勤辎重及辅助人员,全军达4人。
  “‘华军’(在内部,‘新军’统一称之为‘华军’)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一支军队真正是否具有战斗力,这就需要实战来检验的;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除了严格的训练外,更加重要的也是来源于实战的磨练。‘华军’的成立,不是为了作秀,她为了的就是战斗!我问你们,你们是否做好了参加战斗的准备吗?”
  “轰!”全体军官齐身起立,喊道:“准备好了!”
  “好!很好!要的就是这个军人的气势。接下来,由参谋长宣布命令。”
  “华军”(下面的“新军”统一称为“华军”)盖亚隆少将手持文件夹坐上主席台,先向司令长官韦仁敬礼后,转过身打开文件夹宣布道:“命令,由‘龙威号’、‘龙武号’、‘龙遨号’、‘龙翔号’四舰下辖五艘武装商船,组成北进舰队,由‘龙威号’(原艾丝美拉达号)舰长尼古拉斯凯奇上校担任舰队司令官,五日内完成远航准备工作。”
  “是!”身穿洁白海军礼服,佩戴两杆三星的“华龙海军”上校,一位四十出头,来之西班牙的船长,立正敬礼道。
  “命令,‘龙威号’为旗舰,由‘近卫营’、‘外籍兵团’组成警卫支队,由侯圣上校担任支队队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