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3 / 4)
  “别拍马屁,解释一下!”
“回爷爷,父亲,叔叔,各位大人,对于上天,自古以来我们就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是望天兴叹,热气球虽然有安全升天的效果,但终归只是孙儿嘴上说的好听罢了,要是没有亲身试验,是绝对不会有人愿意去相信的,于是,为了让人信服,孙儿只能亲身试验了。”
对于陌生的东西,人们心里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与担忧,这无可厚非。
而且,自古以来这种例子也不少,大名在外的应该就是商鞅变法了。
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即位之后,秦孝公决心图强改革,向天下广发招贤令。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离开魏国入秦,以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受到重用。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主持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推行“什伍”制,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推行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严刑峻法。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变法:废除井田制,分授土地;普遍推行县制,在全国设四十一县;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仿效中原各国都城规模建造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标准度量衡器;整理军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后人都知道,商鞅变法最后成功了,秦国也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最后统一六国。
但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啊,所以商鞅最开始在秦国主持变法时,那可是困难重重。
众所周知,人本来就喜欢循规蹈矩,遵从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变法本来就会遭到反对。
而且商鞅不是秦国人,他祖籍在卫国,后来又在与秦国世代为敌的魏国当官,秦国人并不信服他。
虽然是得到了孝公的信任和赏识,但得不到秦国人的支持,变法还是无法完成。
商鞅知道自己在秦国缺乏威望,就想了个计策。
此时新法已经编订好,只等正式颁发,但商鞅怕秦人不遵从。
某日,商鞅令人在都城南门立了根木头,然后吆喝着积聚了一大批人,对他们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我就赏赐他10斤黄金!”
木头并不重,北门并不远,但当场的百姓都不敢上前去搬。
当时秦国的政府,多次出尔反尔,百姓都不太相信他们。虽然知道悬赏的人是现在的大良造,虽然10斤黄金实在诱人,在场的人却没有一个敢上前搬木头,就怕商鞅是设下了什么陷阱。
此时商鞅代表的是秦国的政府,而百姓都不相信他的话,可见当时秦政府已经是严重失信,连自己国民的信任都得不到了。
过了很久,商鞅见没人上前,就干脆把佣金提高到了50斤黄金。
总有胆大的人,有一个壮士就走上前去搬起木头,过了不久,就搬到了北门,商鞅也按照约定赏给了他50斤黄金。
赏出去50斤对商鞅来说是个小事,但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引起的轰动却不小。
商鞅不食言的美名,也传遍了秦国。
然后,商鞅才颁布新法,百姓在经历那件事后,就知道此次新法的颁布不是试验、也不是说笑,是要彻彻底底地施行下去的。
由此,商鞅变法这才打开了困局,开启了秦统一六国的序章。
同样也是战国时期,刺客曹沫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逼着他答应将侵占的鲁国土地全都归还,齐桓公不得已之下只能答应,曹沫得到诺言后就放走了他。
齐桓公回国后,大臣们都劝他不要归还土地,因为当时是在曹沫的威胁下才发誓的,这样的约定就算不遵守,也不会让人觉得桓公不守信用。
桓公拒绝了大臣的建议,坚持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将鲁国的土地全部还了回去。
当时鲁国弱而齐国强,桓公就算不换土地,鲁国又能怎样?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桓公死板,反而是因为他思虑周全。
因为这样做后,全天下就都知道桓公会遵守任何诺言了。到时桓公随便一句话,都能驱动大批的人,而产生巨大的威力,这岂是一点土地就能换来的? ↑返回顶部↑
			
			
			
			
			
		“回爷爷,父亲,叔叔,各位大人,对于上天,自古以来我们就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是望天兴叹,热气球虽然有安全升天的效果,但终归只是孙儿嘴上说的好听罢了,要是没有亲身试验,是绝对不会有人愿意去相信的,于是,为了让人信服,孙儿只能亲身试验了。”
对于陌生的东西,人们心里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与担忧,这无可厚非。
而且,自古以来这种例子也不少,大名在外的应该就是商鞅变法了。
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即位之后,秦孝公决心图强改革,向天下广发招贤令。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离开魏国入秦,以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受到重用。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主持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推行“什伍”制,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推行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严刑峻法。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变法:废除井田制,分授土地;普遍推行县制,在全国设四十一县;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仿效中原各国都城规模建造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标准度量衡器;整理军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后人都知道,商鞅变法最后成功了,秦国也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最后统一六国。
但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啊,所以商鞅最开始在秦国主持变法时,那可是困难重重。
众所周知,人本来就喜欢循规蹈矩,遵从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变法本来就会遭到反对。
而且商鞅不是秦国人,他祖籍在卫国,后来又在与秦国世代为敌的魏国当官,秦国人并不信服他。
虽然是得到了孝公的信任和赏识,但得不到秦国人的支持,变法还是无法完成。
商鞅知道自己在秦国缺乏威望,就想了个计策。
此时新法已经编订好,只等正式颁发,但商鞅怕秦人不遵从。
某日,商鞅令人在都城南门立了根木头,然后吆喝着积聚了一大批人,对他们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我就赏赐他10斤黄金!”
木头并不重,北门并不远,但当场的百姓都不敢上前去搬。
当时秦国的政府,多次出尔反尔,百姓都不太相信他们。虽然知道悬赏的人是现在的大良造,虽然10斤黄金实在诱人,在场的人却没有一个敢上前搬木头,就怕商鞅是设下了什么陷阱。
此时商鞅代表的是秦国的政府,而百姓都不相信他的话,可见当时秦政府已经是严重失信,连自己国民的信任都得不到了。
过了很久,商鞅见没人上前,就干脆把佣金提高到了50斤黄金。
总有胆大的人,有一个壮士就走上前去搬起木头,过了不久,就搬到了北门,商鞅也按照约定赏给了他50斤黄金。
赏出去50斤对商鞅来说是个小事,但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引起的轰动却不小。
商鞅不食言的美名,也传遍了秦国。
然后,商鞅才颁布新法,百姓在经历那件事后,就知道此次新法的颁布不是试验、也不是说笑,是要彻彻底底地施行下去的。
由此,商鞅变法这才打开了困局,开启了秦统一六国的序章。
同样也是战国时期,刺客曹沫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逼着他答应将侵占的鲁国土地全都归还,齐桓公不得已之下只能答应,曹沫得到诺言后就放走了他。
齐桓公回国后,大臣们都劝他不要归还土地,因为当时是在曹沫的威胁下才发誓的,这样的约定就算不遵守,也不会让人觉得桓公不守信用。
桓公拒绝了大臣的建议,坚持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将鲁国的土地全部还了回去。
当时鲁国弱而齐国强,桓公就算不换土地,鲁国又能怎样?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桓公死板,反而是因为他思虑周全。
因为这样做后,全天下就都知道桓公会遵守任何诺言了。到时桓公随便一句话,都能驱动大批的人,而产生巨大的威力,这岂是一点土地就能换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