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物理一门,那可是相当伟大的学科。
  不讲国外流传进来的物理理论,只说我国现存最早的科技书籍——《考工记》,那就是相当典型的力学书籍。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这部着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这对比我们的惯性问题的认识,比之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更深刻得多。
  墨家着作《墨经》一书,更是已经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一些推理论证,包括时空观念,力的平衡问题等。
  墨家发现的杠杆原理比阿基米德要早两百多年,遗憾的是未就此建立起一个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墨家是第一个给“力”下了定义的,《墨经》中如此形容:“力,形之所以奋也。”这里“形”指物体,“奋”指运动的快慢,这句话就是说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300多年前的这个结论和近代物理学的概念是一致的。
  《墨经》又说:“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把重归于力的范畴,“奋”指施力者使物体由下而上的抵抗重力的作用过程。
  此外,《墨经》一书中还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的原理。
  一条说:“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横杆的一端加上重物而不致发生偏转(挠),那一定是预先固定有石块的一端(即“极”)的转矩,足以胜任重物一端的转矩。
  此时如果把支点(“交绳”)移近“极”端,即不必另加重物也可以使杠杆偏转,这时是“极”的转矩不能胜任重物的转矩。
  另外一条是专门从杠杆原理讨论天平与杆秤的,意思就是说:天平衡量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得加砝码,两者必须等重,才能平衡。
  除去力学,华夏古代对电磁学也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公元前三世纪战国的《吕氏春秋》就在“磁石召铁”的记载,并发现群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这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阐述了“顿牟掇芥”的现象,即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电知识的记载。
  由此可以说,华夏古代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对磁石的直观性质进行了记载,并将磁石运用于医疗。
  华夏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和应用曾领先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不仅仅只是研究,还将磁石的性质发明了指南针,极大促进了航海时代的到来。
  同时,中国在尖端放电、摩擦起电等电学现象也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研究。
  而在光学方面,中国古代研究成绩最突出的要数墨家的沈括和赵友钦,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见于《墨经》、《梦溪笔谈》和《草象新书》当中。
  《墨经》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小孔成像给予了正确的分析和解释。
  《墨经》中还记载了光的传播是直的观点,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情况。
  《墨经》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着作,它比欧几里德还早200多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所着,这是中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着作,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
  声学方面,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在空气中传播可用水面波来比喻,这些论述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而东汉的张衡说明了月光是日光的反射,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日食的成因,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
  到了宋代,宋代沈括算是第一个在声学史上做了有名的声的共振实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