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想来想去,朱标还是觉得将这些东西放在眼皮子底下最为安全。
  “父亲,东宫人多眼杂的,要是我们大张旗鼓地将盆栽搬回来的,岂不是直接就将外人的目光全给吸引回来了?
  既然是植株,儿子觉得还是应该放在皇庄最为合适。”
  “作为皇子,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的!”
  朱标想了想,终究还是将劝导的话说出了口。
  “哎呀,父亲,那什么君王之术儿子还早,爷爷跟您两人还在,儿子急啥。”
  “妄言!小心隔墙有耳!”
  “反正儿子看着那些弯弯道道就头疼的很,不乐意学那些。”
  作为生长在红旗下的五号公民,朱雄英始终觉得自己还是适合考古那种与死物打交道的工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过复杂,勾心斗角啥的朱雄英实在是不想接受,更何况是在这种宫斗死人都是寻常现象的时代下,朱雄英还是觉得,工匠还是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堂堂皇子,一味地沉浸于匠人之事,你让御史言官怎么看?!”
  后世社会上常说人言可畏,可在古代,人言那可是一把可以杀人的无形的刀。
  御史言官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国家大一统开始就开始存在。
  古代监察官制度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
  周官有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理王官之政令,凡宫之纠禁又其任也”,宰夫“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
  伴随西周君主权力和等级制度的确立,维护这一权力和制度、对臣属施行监察成为必要。
  御史也始设于周,但职非监察,“盖掌赞书而授法令”,至战国时仍掌记事之职,不过因与会军国大事,事实上起着一定监察作用。
  谏议对君主有一定匡正作用,周官有辅臣保氏“掌谏五恶”,庶
  人也得传语得失。
  春秋战国诸侯兼并,求谏纳谏关系到治国安邦甚至国家兴衰,各国竞相招贤纳谏,谏议并不限于专掌谏议之责的官员。
  秦朝,空前集权统一的政权确立,随之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很多制度设置虽然是继承春秋战国发展而来,但要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在君与臣、中央与地方、政务与事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等各方面的关系上面临许多新问题,对庞大官僚机构加强控制、管理和协调也非常必要,御史监察和以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
  唐代的御史不得言事,谏官也不得纠弹。
  宋代初期,御史和谏官也分别职司,并不兼领职务,后谏院独立,权力扩大,并且规定谏官由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谏官虽然可以谏诤皇帝,但也有纠绳宰相之责。
  言官制度,历史上是在明朝达到了巅峰。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就着手设立了御史台,下辖13道,人数将近200余人,可谓是创历史之最。
  不多对于御史言官会在明朝得到重用,想想朱元璋这个人历史上记载的性格我们就能明白了,他一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对他们从来不会手下留情,而设立御史台正好符合他的心意。
  在设立下御史台之后,这些御史言官确实对大明王朝形成了有效的监督,让天下的官员不管随意乱来。
  虽然言官们的品阶不高,一般就七品,但是他们的权利却极大的,上至当朝皇帝,下到七品芝麻官,都处于监察的范围之内,大明的官员每逢见到御史言官们,可谓是浑身发抖,生怕被参劾调查。
  既然朱元璋赋予了御史台这些人这么大的权利,那肯定就会有人会问:那要是这些负责监察监督御史言官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也陷入到了贪污受贿之中该怎么办?
  朱元璋这么一名伟大的君王既然能想到御史台这一制度,那他自然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