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太子的意见,正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太子却在这个时候病了,御医诊断说是由于太子巡查过于劳累而病倒了。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一心在儿子身上,心中十分悔恨让太子去巡查,因此迁都的事儿就这样被耽搁下来了。
  不久太子去世,后又发生了蓝玉案,紧接着朱樉、朱棡去世,年老的朱元璋再也没有精力想着迁都了。
  而建文帝,上位之后实在是没有迁都这个心思,一心都在如此在自己的那些叔伯手里将封地给讨回来,完全没有实现大明迁移的这个想法。
  就这么拖着拖着,直接来到了永乐年间。
  “北元没有被解决,终究是心头大患!”
  对于北元,朱元璋一直都是忌惮的,可以说,北元不灭,朱元璋就不会放下。
  “按着孙儿的想法,爷爷还不如直接破釜沉舟,直接将咱大明的都城搬到北方去。”
  “……?”
  “爷爷,您想,要是我们老朱家都将家给搬到北方了,那那些朝廷百官们是不是也要跟着我们一起过去?而那些世家大族们也一定要在北方建立驻地,一步一步地,北方的经济自然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作为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都城对于我国封建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王朝广大疆域的神经中枢,也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五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王朝史,封建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都城也随着王朝的兴衰荣辱而历经千年,都城不仅仅是王朝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火种的守护者。
  仔细研究华夏历史的话,你就会发现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王朝都城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呈现出东西循环、南北往复的特点。
  殷商至隋唐的2400年里,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都离不开黄河流域。
  具体而言、早期统治黄河中下游绝大部分地区的夏、商、周王朝,发轫于黄河中游或下游的上端,其理想的都城当在这个地区。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这句话中的三河就是今天晋南、豫北和洛阳地区,这里农业起源很早,地位居中,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秦统一六国后,王朝疆城空前扩大,选择都城位置需要考虑的条件就复杂了。
  汉朝建都关中长安则是参考了娄敬、张良两人的意见:
  一是经济条件。关中土地膏腰,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万一山东有乱,关中的物资足以供应顺流而下的王师。
  二是形胜条件。关中被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左崤函,右陇蜀,三面可守,独一面东制诸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三是交通条件。地居上游,犹高屋建筑,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
  武帝时降服匈奴,控制西域地区,都与建都长安便于经营西北和制服山东、既利于制内,又便于御外有关。
  隋唐时期形势与西汉相似,关中平原仍是沃野之地,隋唐政权建立之初,都有对付山东割据势力和防御西北突默入侵的任务、同时隋唐统治集团起于关陇地区,长安当然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但长安作为全国性首都,自中唐以后渐显露其不利的一面,首先是地理位置偏西,距离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稍远了些。
  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黄河下游平原,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赋税不入中央,京师所需物资大多仰给数千里外的东南地区,长安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偏西了。
  晚唐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兴起,同时中原王朝的外患已经不再来自西北,而是来自东北的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蒙古,河北地区军事地位日益上升,长安在制内御外方面的作用丧失,所以自五代朱全忠迁都洛阳后,长安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首都的地位。
  洛阳在经济、军事两方面虽不如长安,盆地狭小,不如关中平原肥沃广袤,不及关中险要,但其长处是地居古代中国天下之中,四方交通荟萃之地。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与他极力要控制河北有关。
  曹魏为了对付西南的蜀汉和东南的孙吴,北魏为了并吞南朝,洛阳的位置显然优于长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