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2 / 3)
东汉王朝也就在这样的腐朽吏治中走向了灭亡。
历史学家总结东汉灭亡的教训,这卖官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但这人,就是记吃不记打的存在,东汉这么活生生的例子摆在前面,可后人竟没有牢记于心。
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得到教训,这就是人性。”
这边刚总结完汉灵帝卖官的教训,那边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又开始卖官了。
当时的司隶校尉刘毅当着面对晋武帝说狠话,说他还不如汉灵帝,因为“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晋武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度量,没把刘毅给怎么着,但是卖官这件事在西晋愈演愈烈,当时官员以貂尾为冠饰,结果卖官盛行,封官太滥,貂尾巴不够用,拿狗尾巴凑数,成语狗尾续貂就这么来的。
西晋的官场一塌糊涂,很快也就灭亡了。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期间,卖官更加普遍,这些小朝廷一个比一个短命,卖官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催命鬼。
等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慢慢兴起了,对官吏的选拔也越加严格,光有钱可不行。这样,从制度的明面上,卖官算是给堵住了口子。
可是,卖官之所以能产生,那是因为国家的确有搞钱的需求,只要这个需求在,卖官就无法禁止。
唐朝规定能给朝廷出钱的,科举优先录用,这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纳捐”。
到了宋朝神宗年间,行入粟补官法,算是把这项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宋元之后,朱元璋当了皇帝。这位爷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当然是禁止一切卖官,如有查处,一律剥皮实草。
不过,国家要搞钱,这是客观需求,所以等明朝中期以后,卖官之风又兴起了,并为清朝所继承。
这时候,卖官制度趋于完善。买到的只是“功名”,也就是做官资格,具体当什么官,什么时候当官,对不起,得朝廷说了算。既然都制度化了,那卖官就明目张胆起来,其中响应最积极的,自然就是商人。
在清一代,商人捐纳蔚为风气,所谓“有人在京好为官”,捐纳制度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提供了绝佳选择。
既然此等陋习并不能改变,甚至跟着王朝更迭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那朱雄英自然也可以借用。
而且,朱雄英也不是在打卖官这个主意,而是想要让这些商人获得一个“皇商”的虚名。
皇商这个名词,是清朝的一种职业名,清廷入关后,顺治帝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八大晋商家族,封官授爵,并召之入籍内务府,御封为“皇商”。
至于为什么这八家,相信了解清廷入关的都知道这些人到底做了什么,,有了“从龙”之功,这些人自然会在主子那里得到相对应的功劳。
这种由皇帝任命,以官方身份管理朝廷经营的国营产业,代表皇室营商的资本家就是皇商。
历史上比较着名的,应该就是曹家的江宁织造,曹雪芹家三代共有四人世袭江宁织造。它便是为宫廷供应织品和绸缎的皇商。三大织造作为皇商,共同经营江南地区的丝织产业。
皇商受皇室委任,代表官方营商,垄断由朝廷经营的重要产业,皇商的性质类似于现代大型央企的董事长或总经理。
皇商隶名于内务府,清朝的皇商有些按例会赐封官衔,不少人品级在五品以上。
朱雄英现在提及此事,无非就是想让皇商一事先在大明落地生根。
至于这些人到底有没有钱?朱雄英那是一点怀疑都没有。
朱雄英还记得前世自己无意之中看到过一篇历史记载,说三国时期的甄宓所在的甄家乃三国时期的五大豪商之首,据说其可轻松拿出三十亿钱!
那是三国时期啊!都不是大汉最巅峰的时期。
看似30亿钱换算到大唐也不过三百万贯,但他们才积累了多久?而流传到大明的这些门阀世家,富家豪绅又积累了多久?
“不行不行,要是真的以朝廷出头向百姓借钱,那皇权的威名何在?” ↑返回顶部↑
历史学家总结东汉灭亡的教训,这卖官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但这人,就是记吃不记打的存在,东汉这么活生生的例子摆在前面,可后人竟没有牢记于心。
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得到教训,这就是人性。”
这边刚总结完汉灵帝卖官的教训,那边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又开始卖官了。
当时的司隶校尉刘毅当着面对晋武帝说狠话,说他还不如汉灵帝,因为“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晋武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度量,没把刘毅给怎么着,但是卖官这件事在西晋愈演愈烈,当时官员以貂尾为冠饰,结果卖官盛行,封官太滥,貂尾巴不够用,拿狗尾巴凑数,成语狗尾续貂就这么来的。
西晋的官场一塌糊涂,很快也就灭亡了。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期间,卖官更加普遍,这些小朝廷一个比一个短命,卖官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催命鬼。
等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慢慢兴起了,对官吏的选拔也越加严格,光有钱可不行。这样,从制度的明面上,卖官算是给堵住了口子。
可是,卖官之所以能产生,那是因为国家的确有搞钱的需求,只要这个需求在,卖官就无法禁止。
唐朝规定能给朝廷出钱的,科举优先录用,这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纳捐”。
到了宋朝神宗年间,行入粟补官法,算是把这项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宋元之后,朱元璋当了皇帝。这位爷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当然是禁止一切卖官,如有查处,一律剥皮实草。
不过,国家要搞钱,这是客观需求,所以等明朝中期以后,卖官之风又兴起了,并为清朝所继承。
这时候,卖官制度趋于完善。买到的只是“功名”,也就是做官资格,具体当什么官,什么时候当官,对不起,得朝廷说了算。既然都制度化了,那卖官就明目张胆起来,其中响应最积极的,自然就是商人。
在清一代,商人捐纳蔚为风气,所谓“有人在京好为官”,捐纳制度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提供了绝佳选择。
既然此等陋习并不能改变,甚至跟着王朝更迭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那朱雄英自然也可以借用。
而且,朱雄英也不是在打卖官这个主意,而是想要让这些商人获得一个“皇商”的虚名。
皇商这个名词,是清朝的一种职业名,清廷入关后,顺治帝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八大晋商家族,封官授爵,并召之入籍内务府,御封为“皇商”。
至于为什么这八家,相信了解清廷入关的都知道这些人到底做了什么,,有了“从龙”之功,这些人自然会在主子那里得到相对应的功劳。
这种由皇帝任命,以官方身份管理朝廷经营的国营产业,代表皇室营商的资本家就是皇商。
历史上比较着名的,应该就是曹家的江宁织造,曹雪芹家三代共有四人世袭江宁织造。它便是为宫廷供应织品和绸缎的皇商。三大织造作为皇商,共同经营江南地区的丝织产业。
皇商受皇室委任,代表官方营商,垄断由朝廷经营的重要产业,皇商的性质类似于现代大型央企的董事长或总经理。
皇商隶名于内务府,清朝的皇商有些按例会赐封官衔,不少人品级在五品以上。
朱雄英现在提及此事,无非就是想让皇商一事先在大明落地生根。
至于这些人到底有没有钱?朱雄英那是一点怀疑都没有。
朱雄英还记得前世自己无意之中看到过一篇历史记载,说三国时期的甄宓所在的甄家乃三国时期的五大豪商之首,据说其可轻松拿出三十亿钱!
那是三国时期啊!都不是大汉最巅峰的时期。
看似30亿钱换算到大唐也不过三百万贯,但他们才积累了多久?而流传到大明的这些门阀世家,富家豪绅又积累了多久?
“不行不行,要是真的以朝廷出头向百姓借钱,那皇权的威名何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