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方正,东西都准备好没?”
  一大早起来,朱雄英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制造出冰块出来,这该死的夏天,真的是一天也不能待了。
  “准备好了,就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林宏公公特意让人过来学习。”
  说着是学习,其实也不过就是为了监护他们等人的安全,看来在得知硝石的危险之后,这些人也不敢让自己瞎玩了。
  “没事,你按着我这张纸上的不走上做就是了,也不难,成功之后我一定会上报皇爷爷,给你们记上一笔大功。”
  硝石制冰,简简单单的添加进去即可,加上自己现在这个身份,朱雄英那真的是一点也不担心他人冒用。
  “那皇长孙殿下,今日要做些什么?”
  “方正啊,你说有什么事天下百姓需求的吗?”
  衣食住行,穿衣方面朱雄英已经给出了新型纺车,耕种方面朱雄英自诩自己已经不能做到最好了,至于住房,朱雄英还真的挺喜欢古代这种平房建造的,后世的那些钢铁水泥森林,甲醛气味满屋的环境,朱雄英真的是一点也不习惯,出行,水泥路这东西只能慢慢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修建一条便于攻占建州女真的水泥路出来。
  “呃……”
  “你想到什么了?想到啥就说啥,只要是为了百姓好的本殿下又不会责怪你!”
  “回殿下,要是真的想要为百姓们做点事的话,殿下可以想想如何降低盐价。”
  方正可是穷困人家出身,对于贫穷的寻常百姓家的生活那也是有所了解的。
  对于百姓们来说,粮食那都是自己一锄头一镰刀收货的,一年到头只要老天爷给脸,那绝对不会饿着。
  可为什么有粮百姓们还会饿成这样?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古代百姓们平时缺油水缺盐?!
  油水这没办法,现在这畜牧业发展还不行,这肉食真的是一年也见不了几次。
  这还不要说现在这是大明,大明皇族还是老朱家,朱同猪。
  封建社会一直对皇帝的姓名很忌讳,不能出现谐音字,不能出现相同字,如宋朝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他两个弟弟赵匡义、赵匡美都避讳改名为赵光义、赵光美。
  雍正登基之后,也让他的那些兄弟们改了名字。
  不过相传,朱元璋并没有直接下令百姓们禁止食用猪肉,反而是给猪改了一个名字,一举两得。
  这里介绍一下:朱元璋给猪改名为“彘”或者“豕”,当时的百姓觉得这两个字太拗口,于是就将猪叫“肥肥”。
  可到了朱厚照时,这位帝王完全不一样了,真正的不让百姓们食猪,百姓吃猪肉的问题又困难了,这次不仅不让百姓吃猪肉了,连养猪、杀猪都不行。
  除了猪肉,市面上最常见的也就是羊肉了,至于牛肉,在古代那可真的是见一面都难。
  为什么?自然是因为牛在古代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古代的封建社会,从来都是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农业为主。然而在没有现在如此的多的机械的情况下,人力和畜力是主要的劳动力。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般的进步,那就是牛耕和农具的出现,这两者的出现正式标志着人们从原始的农业进入到精耕细作的农业时代,其中牛的作用自然是非常关键。
  基于牛的重要性,很多朝代都对牛有特殊的法律照顾。早在西周时期就禁止无缘无故屠杀生牛,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规定“诸侯无故不得杀牛”,身为诸侯王都不可以随意杀牛,更别说普通的老百姓了,真正的牛比人贵。
  这种情况直到汉朝才有所改善,这个时期虽然允许百姓杀牛,但对于这方面的限制和管控并没有放松。如果说你屠杀了一头健康强壮的牛,并且被发现的话,轻则坐牢,重则偿命,这个规定直到唐朝才废除。这也侧面看出封建统治者对牛的重视。
  在古代,牛除了社会地位高以外,它在文化上的地位也丝毫不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牛,它的默默奉献总是很容易让人心生敬佩。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六畜”,分别是马、牛、羊、鸡、狗、猪。其中的鸡狗猪常在辱骂别人的时候出现,属于贬义,但是牛却不同,牛作为形容词的时候是属于褒义的,这点也可以看出人们潜意识中对牛的尊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