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你说了啥?
  合着说了跟没说一样啊!
  朱雄英无奈,这怎么给他们解释啊,难道要告诉他们,过滤就是将液体通过滤纸或网状器具,把所含的固体分离出来?而提纯是指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以此提高其纯度?
  那这些官吏们岂不是还要问自己什么叫液体、固体、混合物?什么是滤纸?网状器具?
  无奈,朱雄英只能撇了撇嘴道:
  “算了,原理你们也听不懂,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行了,相比于其他食盐制取只不过是多出了几道工序罢了,然而造价并没有太大差别,量产后一斤盐不过三四文的成本!”
  众人听了这话,再次被震撼了一下。
  三四文的成本!
  这太恐怖了!
  眼前这新盐品的质卖相,可是比宫里的贡盐还要好出不少啊!
  要知道那些贡盐都是市面上最顶尖的盐,一斤价格高达一百多文,而且还是有钱都买不到的那种。
  “当然,这都没有算进去人工,运输等等成本!”
  “这些不算什么,要是工艺不复杂的话,那人工成本基本没有,本来食盐生产就不需要什么技艺,只是耗费人力,平时除了灶户外,还有军户、囚犯等……”
  哎呦,真不愧是古代封建社会啊,这人力成本,真的就跟路边的大白菜一样便宜,这劳动力廉价到这个地步,朱雄英都按耐不住自己那蠢蠢欲动的心思了。
  何为灶户?灶户即盐水户,基本上类似农奴,终年进行着农奴似的劳动,其称始于五代,时称设灶煎盐的盐户为灶户。宋以后作为盐户的通称。宋代的盐户以亭户专立为政府户籍之一,时亦称灶户。元以后则专以灶户为政府登记的户籍。元代灶户中的男劳力称为盐丁或灶丁。由国家指派,户籍上自成一类,归盐运司管辖,不属于地方政府。
  灶户世代承袭,固定在指定的盐场,不能随意迁移。每户按不同财产状况向官府交纳数目不等的盐,称为额盐。然官府所发给的报酬工本钞则为数甚微。
  元中叶后,灶户被迫逃亡者甚多,很多贫苦灶户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
  明代的灶户多系故元灶籍人口,部分系明政府佥派之民户及罪囚。户役皆永充,不得脱籍。
  灶户执役煎盐,政府发给卤地、草荡、工本钞等工具,征收灶课,换取余盐,并免其杂泛差役,按从事制盐壮丁之数目免纳不同数量的田粮。
  明中叶后,因停给工本,加之荡地多为总催、富灶兼并,被迫逃亡或制售私盐者日众。
  清承明制,以各盐场、盐井、盐地之灶丁别立户籍,称灶户。后灶丁所负担的灶课、丁银均摊入地亩征收,但仍保留灶籍。
  不仅受盐官蹂躏,而且还受土豪欺凌、盐商敲诈。最可悲的是,因为严苛的户籍制度,他们必须世代为灶,子子孙孙都要过着这样悲惨的生活,毫无转换职业的希望。
  对于这种贱籍,朱雄英能做到,那就只有尽可能地替他们减轻负担。
  “不过食盐造价虽低,但因为盐引加盐税,导致食盐成本提高,所以卖价并不便宜。”
  太子属官适时地补充,但眼睛中却亮起了精明的光芒。
  那什么盐引加盐税,完全不是问题好吧,只要这新盐开始量产,他有信心将其他食盐的价格压低。
  毕竟品质卖相摆在眼前,新盐的销售市场绝对宽广。
  成功将这新盐推行天下后,那些粗盐劣盐价格自然暴跌。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大明财政,还能让更多穷苦百姓吃上食盐,堪称两全其美的好事。
  “好,好,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