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辽东复国(2 / 4)
何龛于是传令道:“诸位,此次北行交予贾督护全权指挥,诸公随军护送王子复国。贾督护,除了沿途注意慕容部截击,到扶余王城后亦要留半数驻军到明年以保复国无虞。另外,先前慕容部虽并未派军占领扶余王城,但难免不留下奸细或有叛国者在内接应,到了王城后凡事小心。扶余城小给养有限难以供应大军驻扎,我便拨给你精骑五千,再算上扶余王子此次所带二千扶余骑兵共七千兵马供你调度。此外我再调一千副臂张弩,五百副腰引弩,五百只大盾赠与依罗王子,助你复国。王敦、刘秋二位公子你们既想战场立功,此次便也随军北征。”
刘秋听完心想,看来今年又回不去山阳了,于是拱手施礼说:“大人,在下与王敦二人奉朝廷征调只有一年之期,如若在扶余王城过冬便要超期了。我等并非不愿执行此次任务,只是请大人向朝中代请宽限时间。”
何龛于是说道:“这个我自有分寸,到时本官自会给尚书台行一道公文,请求给你们多宽限些时间。”
众人于是应喏散去分头准备。
次日依罗、王敦、刘秋三人随贾沈率七千骑兵拔营北出,一日便抵玄菟。守城的中部都尉亲自出城迎接,宿过一晚,全军继续北行而来。
众人都明白此次行军贵在神速,故也不多言,只管策马赶路。当晚贾沈择了一处沿水背山之处结营。吃过晚饭,刘秋王敦在营中散步,正好遇到贾沈巡营,刘秋便问道:“督护大人,今晚敌军可会来袭营?”
贾沈笑道:“你们两个这次怕不是吓破了胆吧,这里还是我大晋国土,鲜卑人不敢轻易前来挑衅。何况此地靠山背水,营垒坚固,慕容廆要想来袭营吃掉我这七千精骑,除非他能调几万骑兵前来,我只怕他手上还没这个实力。”
王敦这边又上前问道:“那督护觉得明后两日何时更容易遇到敌军呢?”
贾沈听罢对王敦道:“小子,怎么没事就想来套我话,你倒说说明日和后日哪天可能性更大?”
虽然贾沈把皮球又踢了回来,但王敦似乎早已成竹在胸,只见他缓缓说道:“大人,在下以为明日便会遭遇敌军。”
贾沈打量了他两眼,“那你就说来听听。”
王敦回道:“禀大人,此处向北二十里处便是辽水,河水在那里遇山转向,由流向东南迂回而向西南,折返的河水南北延绵相距二十余里,此处水流甚深,马匹勉强渡水,右侧又有山可伏兵。如再向北,到了后日,不仅距离慕容部较远,且无地形之险,慕容廆除非有数万骑兵,否则很难攻破我军。明日他完全可待我军渡过第一重辽水后从北面攻来,待我军出击再从右侧山中遣出伏兵,届时我军前有敌军,后有河水所阻,则形势危矣。”
贾沈听后只用手放在王敦肩上说道:“此事何大人早有预料,公子放心,明日听我安排即可。”
这时贾沈方才借着火光看清王刘二人身上铠甲与普通士兵配发的明显不同,不过并未多言,只是嘴角一撇,哼了一声便转身离去。
第二日果如王敦所说,出发后只行二十余里便望见辽水横亘在眼前,河面宽阔足足有二里,幸好此时尚未入汛,马匹即可渡河,否则非要架桥或行船才能过去。待全军渡过两段河水已经日过正午,看着身后大河和右侧不远处的高山,刘秋暗想,不知道会不会如王敦所说马上遇上鲜卑大军。继续北行十里,右侧大山很快就要被甩在身后也没看到人影,刘秋不禁对王敦笑道:“看来阿黑昨晚所说不实。”
王敦眯起眼睛,向远方望了望说:“未必。”
刘秋愕然,手搭凉棚向前方望去,果然前方隐约望见旌旗飘扬,过了一会便出现黑压压的大队人马,足有万余骑。刘秋不禁心中赞叹王敦料事如此之准,但万余鲜卑骑兵并不好对付,另外还不知道右侧山后是否有王敦所说隐藏的伏兵。
贾督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令全军停止前进,沿左侧河岸列阵;命近千重甲骑兵列于前方和右翼阻住外围;又令一千骑兵下马,手持大盾短刀列于重装骑兵之前护住马腿。重骑兵不仅全身覆重甲,连跨下战马也披重甲,每人手执长枪,这样便与马下持盾步兵形成两道密不透风的立体人墙。贾沈与伊罗、王敦、刘秋四人立于阵中,大笑着对三人说:“何大人果然料事如神,知道以慕容小儿之智必欺我骑兵马上冲锋不易用弩,又以为重骑兵身披重甲,脚下悬空,马上持矛冲锋容易从跌下马来,便想用山水之势以人多来欺我,看我今日如何破此敌!”
话音未落,前方敌军鼓声已然响起,霎时间数千前锋骑兵卷起滚滚尘土呐喊杀来。贾沈于是命全军戒备,中军和后军弩手分三队准备。眨眼间前方鲜卑数千骑兵已抵近不足四百步,晋军这边骑兵方阵却丝毫不见动静。此时只听敌军中军号角声响起,右侧山后又转出五六千骑兵向晋军驰来。
右侧这支伏兵虽然尚在近二里之外,晋军阵中扶余士兵不免一阵骚动,大家都知道这次慕容廆为了阻止扶余复国已经用上了差不多全部家当。而以七千骑兵对抗二万余敌骑的胜面之低,除非霍去病在世这仗断难取胜。贾沈微微一笑,令军中镇静,三军弩手听令行事。
很快,敌军前锋骑兵已至二百步,鲜卑中军鼓声大作,中军和后军也开始冲锋。这边贾沈根本不为所动,只听一声令下,晋军中第一排臂张弩手千余支弩箭破空而来,前队随即上箭,第二排的千余只弩箭又跟着射出。如此这般,不一会功夫,几千只弩箭在三排臂张弩手的操控下一波波地向冲锋而来的鲜卑骑兵射来。弩手虽然骑在马上,不过静止不动地放箭远比骑行时射箭要容易得多,而且骑在马上只要稍稍将弩头抬高,箭矢就能跃过晋军前方重骑兵,不会误伤。随着一支支箭破风而来,慕容部前锋纷纷坠马,还没冲到百步距离,还剩在马背上的骑兵已经不到一半。这时也有部分鲜卑骑兵从背后摘下弓来朝晋军射去,只见晋军重骑兵早已一手将矛立在地上,另一只手取下小盾护有胸前。在如此严密的盾墙前,射来的弓箭几乎全部被挡在盾牌之外,即使有少量箭矢穿过盾阵,射在重甲上也纷纷掉落在地上。而这边的敌骑在晋军一轮轮的弩箭雨下继续纷纷落马,最后前锋仅余三四百骑冲到五十步内,这时晋军前排重骑兵身后的队形缝隙中马上的连弩手突然发射,一支支短箭如飞蝗般向前方射去,几百敌骑无一幸免,全部坠马。战斗进行完第一回合,晋军无一损失,军中只消耗了一二成弩箭,而慕容廆却失掉了两三成的兵力。
大概是被如此快速地消灭前锋数千部队所震撼,鲜卑两路大军突然止住冲锋,在五百步开外与晋军对峙起来。此时慕容部虽仍比晋军多出一倍兵力,但刚才的损失太过惨重,而晋军却分毫无伤,这让损失不起兵力的慕容部犹豫起来。不过如果两倍于晋军的兵力就这样被吓走,以后慕容廆只能给自己留下一生的笑柄,他这单于之位也不用再坐了。双方对峙了一会儿,前方和侧翼的鲜卑骑兵又骚动起来,在阵天的鼓声中从两个方向全军压了上来。
贾沈看了不由得吐了口唾沫,从后军选出数百人下马持矛到前军和右翼抵住阵型,这边又让军中弩手准备。鲜卑人这次已经不顾一切,一万多骑兵全线冲了上来。及近二百步时,漫天箭雨又向鲜卑人射了过来,敌军骑兵虽然纷纷中箭倒地,但大部仍旧继续冲锋。及至百步之内,敌方骑兵仍然过万,敌丛中也开始有弓箭不断放出,阵中持矛兵士和轻甲弩手亦开始有人中箭受伤,不过问题暂时还不大,贾沈于是令前军和侧翼持矛的骑兵和长枪步兵准备。
眨眼间,敌军骑兵已迅速冲到眼前,虽然有连弩手密集地射杀阻击,但仍挡不住七八千敌军即将冲到阵前。贾沈忙命中军和后军收好弩箭,准备好环首刀和轻盾。而几乎同时,鲜卑骑兵全线撞上晋军防线,虽然在长枪、重盾和连弩的威力下鲜卑的轻装敌兵纷纷坠马,但靠着骑兵强大的冲击力还是撕开了几个口子,一时间阵线上双方过万人马搅在一起。晋军重骑尽管装备精良,但也不断有人被鲜卑骑兵的长枪、长刀挑落下马,鲜卑人的弓箭也纷纷从后队射入晋军阵中,不断有后队弩手中箭倒地,眼看战局就要危在旦夕。
就在此时,一支数千人的骑兵突然从晋军后队杀出,他们一手持环首刀一手持盾,直接杀入鲜卑侧翼的后路,鲜卑骑兵于是从侧翼开始不断崩溃。这支骑兵正是刚刚把兵器从弩切换成近战兵器的晋军骑兵的中军和后军,他们虽然身着轻甲,但在马上挥砍灵活自如,近身交战又让敌军的长矛和大刀、弓箭都发挥不出威力,鲜卑骑兵的崩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侧翼边缘迅速向其中军袭来。
几百米外鲜卑后阵军中,一个十几岁黄发孩子在马上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知道这仗已经大败,不能再无谓地损失自己手上已经不多的兵力,于是下令鸣金收兵,调转马头向西北而去。
不一会儿,慕容部剩余的几千骑兵像风一样散去,贾沈没有命令追击,草原民族的铠甲虽然远不如晋军,对阵不免吃亏,但战马负重也小,追击亦很难赶上。但这样已经足够,靠着王朝遥遥领先的装备、训练和预先精准的谋划、部署,晋军以七千精骑大破两万鲜卑骑兵,使对方在战场上留下万余尸体,而己方仅伤百余人,阵亡数十人。贾沈于是留下三百骑兵护送伤亡兵士返回襄平,自己带着剩下的六千多人继续北行。
这一路果然再未遇到鲜卑人的阻截。此次慕容廆实力大损,他此刻更要担心的反而是自己的单于地位,而不是再次发兵阻止扶余复国。
数日后,一行人终于抵达群山之中的扶余王城。城虽在山中,但建在大河之畔,河面比辽水还要宽阔,足足三里有余,当地人称之为速末水。王城原本用木栅为墙,早已被之前慕容部烧毁殆尽,方圆数里的城市只剩下一些土坯隐没在荒草中。数千大军在城中驻下,附近开始有先前因为战火隐匿在城中和山林中的故国臣民陆续归附,只用十数日便已聚拢数千人。王子伊罗于是与贾沈商量,一面命扶余民众开荒种地,到山上采摘野果,河中打渔山中捕猎,不断积累物资以备过冬;一面命士兵砍伐树木,重建城寨。为了坚固起见,大家又从山中寻出山石,在城基处垒起半人高的石墙,虽然仍远不如土石城墙那般坚固,不过要六千多人一夏一秋重新筑城也只能如此了。
及至秋末,扶余新王城的圆形城寨已全部完工,虽然大部为木制,但城上望楼、兵道一应俱全。伊罗这边也从远近收拢了几万族人,大体修复了城内很多建筑和街道,不过毕竟先前在鲜卑人的劫掠中损失了大部的牛羊和粮食,这半年时间积累的食物有限,数万人想在冰封的大山中度过严冬尚且不易,更何况要额外供养四千多人的晋军。于是贾沈按先前何龛的军令遣回一多半的晋军骑兵,只留王敦刘秋在内的二千骑兵,这样再算上伊罗带来的二千扶余骑兵和城中新征的一千兵士,也有五千人用来守城,战时再动员城中居民作战抵抗,外人并不会轻易能够得手。 ↑返回顶部↑
刘秋听完心想,看来今年又回不去山阳了,于是拱手施礼说:“大人,在下与王敦二人奉朝廷征调只有一年之期,如若在扶余王城过冬便要超期了。我等并非不愿执行此次任务,只是请大人向朝中代请宽限时间。”
何龛于是说道:“这个我自有分寸,到时本官自会给尚书台行一道公文,请求给你们多宽限些时间。”
众人于是应喏散去分头准备。
次日依罗、王敦、刘秋三人随贾沈率七千骑兵拔营北出,一日便抵玄菟。守城的中部都尉亲自出城迎接,宿过一晚,全军继续北行而来。
众人都明白此次行军贵在神速,故也不多言,只管策马赶路。当晚贾沈择了一处沿水背山之处结营。吃过晚饭,刘秋王敦在营中散步,正好遇到贾沈巡营,刘秋便问道:“督护大人,今晚敌军可会来袭营?”
贾沈笑道:“你们两个这次怕不是吓破了胆吧,这里还是我大晋国土,鲜卑人不敢轻易前来挑衅。何况此地靠山背水,营垒坚固,慕容廆要想来袭营吃掉我这七千精骑,除非他能调几万骑兵前来,我只怕他手上还没这个实力。”
王敦这边又上前问道:“那督护觉得明后两日何时更容易遇到敌军呢?”
贾沈听罢对王敦道:“小子,怎么没事就想来套我话,你倒说说明日和后日哪天可能性更大?”
虽然贾沈把皮球又踢了回来,但王敦似乎早已成竹在胸,只见他缓缓说道:“大人,在下以为明日便会遭遇敌军。”
贾沈打量了他两眼,“那你就说来听听。”
王敦回道:“禀大人,此处向北二十里处便是辽水,河水在那里遇山转向,由流向东南迂回而向西南,折返的河水南北延绵相距二十余里,此处水流甚深,马匹勉强渡水,右侧又有山可伏兵。如再向北,到了后日,不仅距离慕容部较远,且无地形之险,慕容廆除非有数万骑兵,否则很难攻破我军。明日他完全可待我军渡过第一重辽水后从北面攻来,待我军出击再从右侧山中遣出伏兵,届时我军前有敌军,后有河水所阻,则形势危矣。”
贾沈听后只用手放在王敦肩上说道:“此事何大人早有预料,公子放心,明日听我安排即可。”
这时贾沈方才借着火光看清王刘二人身上铠甲与普通士兵配发的明显不同,不过并未多言,只是嘴角一撇,哼了一声便转身离去。
第二日果如王敦所说,出发后只行二十余里便望见辽水横亘在眼前,河面宽阔足足有二里,幸好此时尚未入汛,马匹即可渡河,否则非要架桥或行船才能过去。待全军渡过两段河水已经日过正午,看着身后大河和右侧不远处的高山,刘秋暗想,不知道会不会如王敦所说马上遇上鲜卑大军。继续北行十里,右侧大山很快就要被甩在身后也没看到人影,刘秋不禁对王敦笑道:“看来阿黑昨晚所说不实。”
王敦眯起眼睛,向远方望了望说:“未必。”
刘秋愕然,手搭凉棚向前方望去,果然前方隐约望见旌旗飘扬,过了一会便出现黑压压的大队人马,足有万余骑。刘秋不禁心中赞叹王敦料事如此之准,但万余鲜卑骑兵并不好对付,另外还不知道右侧山后是否有王敦所说隐藏的伏兵。
贾督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令全军停止前进,沿左侧河岸列阵;命近千重甲骑兵列于前方和右翼阻住外围;又令一千骑兵下马,手持大盾短刀列于重装骑兵之前护住马腿。重骑兵不仅全身覆重甲,连跨下战马也披重甲,每人手执长枪,这样便与马下持盾步兵形成两道密不透风的立体人墙。贾沈与伊罗、王敦、刘秋四人立于阵中,大笑着对三人说:“何大人果然料事如神,知道以慕容小儿之智必欺我骑兵马上冲锋不易用弩,又以为重骑兵身披重甲,脚下悬空,马上持矛冲锋容易从跌下马来,便想用山水之势以人多来欺我,看我今日如何破此敌!”
话音未落,前方敌军鼓声已然响起,霎时间数千前锋骑兵卷起滚滚尘土呐喊杀来。贾沈于是命全军戒备,中军和后军弩手分三队准备。眨眼间前方鲜卑数千骑兵已抵近不足四百步,晋军这边骑兵方阵却丝毫不见动静。此时只听敌军中军号角声响起,右侧山后又转出五六千骑兵向晋军驰来。
右侧这支伏兵虽然尚在近二里之外,晋军阵中扶余士兵不免一阵骚动,大家都知道这次慕容廆为了阻止扶余复国已经用上了差不多全部家当。而以七千骑兵对抗二万余敌骑的胜面之低,除非霍去病在世这仗断难取胜。贾沈微微一笑,令军中镇静,三军弩手听令行事。
很快,敌军前锋骑兵已至二百步,鲜卑中军鼓声大作,中军和后军也开始冲锋。这边贾沈根本不为所动,只听一声令下,晋军中第一排臂张弩手千余支弩箭破空而来,前队随即上箭,第二排的千余只弩箭又跟着射出。如此这般,不一会功夫,几千只弩箭在三排臂张弩手的操控下一波波地向冲锋而来的鲜卑骑兵射来。弩手虽然骑在马上,不过静止不动地放箭远比骑行时射箭要容易得多,而且骑在马上只要稍稍将弩头抬高,箭矢就能跃过晋军前方重骑兵,不会误伤。随着一支支箭破风而来,慕容部前锋纷纷坠马,还没冲到百步距离,还剩在马背上的骑兵已经不到一半。这时也有部分鲜卑骑兵从背后摘下弓来朝晋军射去,只见晋军重骑兵早已一手将矛立在地上,另一只手取下小盾护有胸前。在如此严密的盾墙前,射来的弓箭几乎全部被挡在盾牌之外,即使有少量箭矢穿过盾阵,射在重甲上也纷纷掉落在地上。而这边的敌骑在晋军一轮轮的弩箭雨下继续纷纷落马,最后前锋仅余三四百骑冲到五十步内,这时晋军前排重骑兵身后的队形缝隙中马上的连弩手突然发射,一支支短箭如飞蝗般向前方射去,几百敌骑无一幸免,全部坠马。战斗进行完第一回合,晋军无一损失,军中只消耗了一二成弩箭,而慕容廆却失掉了两三成的兵力。
大概是被如此快速地消灭前锋数千部队所震撼,鲜卑两路大军突然止住冲锋,在五百步开外与晋军对峙起来。此时慕容部虽仍比晋军多出一倍兵力,但刚才的损失太过惨重,而晋军却分毫无伤,这让损失不起兵力的慕容部犹豫起来。不过如果两倍于晋军的兵力就这样被吓走,以后慕容廆只能给自己留下一生的笑柄,他这单于之位也不用再坐了。双方对峙了一会儿,前方和侧翼的鲜卑骑兵又骚动起来,在阵天的鼓声中从两个方向全军压了上来。
贾沈看了不由得吐了口唾沫,从后军选出数百人下马持矛到前军和右翼抵住阵型,这边又让军中弩手准备。鲜卑人这次已经不顾一切,一万多骑兵全线冲了上来。及近二百步时,漫天箭雨又向鲜卑人射了过来,敌军骑兵虽然纷纷中箭倒地,但大部仍旧继续冲锋。及至百步之内,敌方骑兵仍然过万,敌丛中也开始有弓箭不断放出,阵中持矛兵士和轻甲弩手亦开始有人中箭受伤,不过问题暂时还不大,贾沈于是令前军和侧翼持矛的骑兵和长枪步兵准备。
眨眼间,敌军骑兵已迅速冲到眼前,虽然有连弩手密集地射杀阻击,但仍挡不住七八千敌军即将冲到阵前。贾沈忙命中军和后军收好弩箭,准备好环首刀和轻盾。而几乎同时,鲜卑骑兵全线撞上晋军防线,虽然在长枪、重盾和连弩的威力下鲜卑的轻装敌兵纷纷坠马,但靠着骑兵强大的冲击力还是撕开了几个口子,一时间阵线上双方过万人马搅在一起。晋军重骑尽管装备精良,但也不断有人被鲜卑骑兵的长枪、长刀挑落下马,鲜卑人的弓箭也纷纷从后队射入晋军阵中,不断有后队弩手中箭倒地,眼看战局就要危在旦夕。
就在此时,一支数千人的骑兵突然从晋军后队杀出,他们一手持环首刀一手持盾,直接杀入鲜卑侧翼的后路,鲜卑骑兵于是从侧翼开始不断崩溃。这支骑兵正是刚刚把兵器从弩切换成近战兵器的晋军骑兵的中军和后军,他们虽然身着轻甲,但在马上挥砍灵活自如,近身交战又让敌军的长矛和大刀、弓箭都发挥不出威力,鲜卑骑兵的崩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侧翼边缘迅速向其中军袭来。
几百米外鲜卑后阵军中,一个十几岁黄发孩子在马上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知道这仗已经大败,不能再无谓地损失自己手上已经不多的兵力,于是下令鸣金收兵,调转马头向西北而去。
不一会儿,慕容部剩余的几千骑兵像风一样散去,贾沈没有命令追击,草原民族的铠甲虽然远不如晋军,对阵不免吃亏,但战马负重也小,追击亦很难赶上。但这样已经足够,靠着王朝遥遥领先的装备、训练和预先精准的谋划、部署,晋军以七千精骑大破两万鲜卑骑兵,使对方在战场上留下万余尸体,而己方仅伤百余人,阵亡数十人。贾沈于是留下三百骑兵护送伤亡兵士返回襄平,自己带着剩下的六千多人继续北行。
这一路果然再未遇到鲜卑人的阻截。此次慕容廆实力大损,他此刻更要担心的反而是自己的单于地位,而不是再次发兵阻止扶余复国。
数日后,一行人终于抵达群山之中的扶余王城。城虽在山中,但建在大河之畔,河面比辽水还要宽阔,足足三里有余,当地人称之为速末水。王城原本用木栅为墙,早已被之前慕容部烧毁殆尽,方圆数里的城市只剩下一些土坯隐没在荒草中。数千大军在城中驻下,附近开始有先前因为战火隐匿在城中和山林中的故国臣民陆续归附,只用十数日便已聚拢数千人。王子伊罗于是与贾沈商量,一面命扶余民众开荒种地,到山上采摘野果,河中打渔山中捕猎,不断积累物资以备过冬;一面命士兵砍伐树木,重建城寨。为了坚固起见,大家又从山中寻出山石,在城基处垒起半人高的石墙,虽然仍远不如土石城墙那般坚固,不过要六千多人一夏一秋重新筑城也只能如此了。
及至秋末,扶余新王城的圆形城寨已全部完工,虽然大部为木制,但城上望楼、兵道一应俱全。伊罗这边也从远近收拢了几万族人,大体修复了城内很多建筑和街道,不过毕竟先前在鲜卑人的劫掠中损失了大部的牛羊和粮食,这半年时间积累的食物有限,数万人想在冰封的大山中度过严冬尚且不易,更何况要额外供养四千多人的晋军。于是贾沈按先前何龛的军令遣回一多半的晋军骑兵,只留王敦刘秋在内的二千骑兵,这样再算上伊罗带来的二千扶余骑兵和城中新征的一千兵士,也有五千人用来守城,战时再动员城中居民作战抵抗,外人并不会轻易能够得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