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北方航路(2 / 3)
  第二天翾风和马升驾车护送二人出城,刘秋和孙筠则骑马在不远处随行。到了西明门,城防果然同往常一样,翾风出示了王府的腰牌,马车便被放行出城。到了城外白马寺,看着周边行人稀少,几人便将张家二人从隔断中拉出,孙筠又递上一早在顾荣府上备好的盘缠细软,张景后含泪接了又欲下跪,刘秋指了指周围,景后便向众人拜别向西而去。
刘秋知道马升和翾风昨晚离开王府后一夜未归必定引起怀疑,便让他们骑了自己和孙筠的马匹直接到山阳汇合。自己则与孙筠一道返回城中,找了辆车奔着驸马府而来。
到了府中将来意一说,王敦看了看孙筠又冲刘秋笑了两声,便说道:“事情难倒不难,虽然生了两个公子仍旧不过一个来自蛮夷的婢女而已,只是流羽姑娘虽服侍过兄长,不想您却仍旧放心不下,入了琅琊王府依旧念念不忘。”
刘秋没想到又被误会,只好陪着尴尬地笑了两声。三人便找上王导一同来到琅琊王府。司马睿见是琅琊王家找上门来自然不敢怠慢,只是听刘秋将来意一说,便对修掉慕容荀不置可否。最后还是王妃虞氏得了家仆的禀报才兴冲冲地从内室出来对司马睿道:“荀氏乃一胡人,不服约束又常持凶器暗自怀恨,虽多次被王爷严加约束又为二位王子生母但屡教不改。她身边服侍的翾风姑娘也是胡人,昨晚也与一车夫驾车出府至今未归。此等身份低微之人又无法教导,若长久留在府中只恐教坏了王爷的孩子和家仆,以后又不知会生出什么祸事。既然她已通过刘公子送出消息愿意弃两个孩子而返回辽东娘家,又有驸马和王公子作保,依妾看这是眼下最好的办法,王爷不如多给他些钱财也算报答她服侍一场。”
司马睿依旧犹豫半天,最后还是看了看一旁的王导,见他微微颔首这才出了一封修书让刘秋将荀氏带走。
众人于是散去,刘秋夫妇回到顾荣府上让安排人手即刻送慕容荀出城,夫妻二人则候到晚上绕到司空府东墙外,果然见紧贴着墙外有一株里面空了的老柏树。孙筠身子轻盈,便让夫君在树下把风,嗖地一声便攀了上去,随后又小心地进到树洞中去,过了好一会才见她又出来,手中却多了把剑。两人不及细看,便匆匆回到顾荣府中。进了后院住处,方才仔细端详那把宝剑,借着灯光赫然发现上面刻了两个字“青釭”。
回到山阳,刘瑾早已将翾风、慕容荀和马升几人单独安排在僻静的院落。夫妻二人随刘瑾至内室便将这次洛阳之行逐一告之,刘秋又将倚天、青釭二剑呈给父亲,直到此时孙筠才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公公。刘瑾也顾不上刘秋手里端着的剑,起身过去将儿媳扶着坐好,孙筠正要推辞,刘瑾抓起她的手腕号了号脉,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接着又摸了摸儿子的脉搏,这才将刘秋手里的剑接过来搁在一旁。夫妻两人正看得一脸茫然,山阳公却开口道:“如今天下的形势想必你们也该知道,我看筠儿还是南返吴地家中安胎方才稳当些。”
刘瑾的打算让孙筠措不及防,“父亲,儿媳虽家在江东,但这几年久居山阳家中早已习惯,想来并无必要远行千里返家安胎吧。”
到底还是刘秋在大局上考虑得长远些,便打断妻子说道:“如今天下虽多不安定,京中变局迭出,东方州郡亦不安稳,西北叛乱也是刚平,可是总还不至于天下大乱危及到一隅的山阳吧。”
刘瑾伸手示意儿子坐下,自己也扶着拐杖缓缓坐下,这才说道:“自从五年前秋儿从嵩山回来,你们这几年渐渐疏于对水上事情的打理,安心在家里过小日子。这没什么错,毕竟你们都老大不小了,该成家室生儿育女,我也一直坚持你们这样,而且秋儿在海中受了相当严重的内伤,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但你们婚后数年筠儿才有身孕便是明证,所以我也希望你们多在家中善自保养。可是这天下大势毕竟不是我们寻常人想躲就躲得掉的,这几年很多事情都天翻地覆,很难再恢复回从前的宁静了。之前张天师让秋儿带回给陈留王的那张字条也是这个意思,你们有没有想过张天师让秋儿来传消息不只是让我们协助曹奂一家南迁,其实也在让我们举家南迁。从我们水路上四面八方传来的大量消息都在不断印证这一点,让我和筠儿的师父都有类似的判断,而且现在我和陆公都觉得不能再等了。”
小两口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明白父亲绝不是一时兴起。刘秋想起在张华府上遇到曹过的经历便说道:“可是父亲,以眼下的情形看,现在陈留王世子实为赵王和孙秀同党,这样我们助曹家南迁的消息很可能已经走漏,若连曹奂都和他们沆瀣一气,那样事情就真难办了。”
刘瑾手捋胡须缓缓道:“前段时间你族叔刘玫在时我曾让他去邺城见了陈留王,他也说两个儿子都和孙秀有些关系,不过二公子卷入得还少些,南迁之事由他来办尚可信任。最后王爷还说,南迁是关系到全族性命的大事,如到万不得已只要帮他保留下一个儿子就可以。”
刘秋没想到陈留王如此决绝,便问道:“难道连王爷现在也这样悲观了?”
刘瑾用拐杖敲了敲地面,“不是悲观,而是你们对现在的形势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而过于乐观。现在随便两个王爷就能率兵进到内宫带走皇后杀掉,你有没有想过,当今皇帝光是亲兄弟就有七个,个个都封王带兵,更不要说其他一二十个远支王爷。现在的赵王只是当今圣上的叔公就能带兵倾覆朝政,你可知道那些各地手中拥有兵权圣上的亲兄弟们会作如何想?权力带来的欲望是何等可怕,只要尝到一点甜头就会让人欲罢不能,从前的曹操、司马懿、司马昭是这样,后来的贾后和赵王更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秋儿你还不能理解,可以问问筠儿,她身为吴国皇室宗亲都曾听过什么见过什么!”
孙筠轻轻摁住夫君的手臂,“父亲既然准备举家南迁我们听从便是,只是为何您刚才只说现在要我一人返吴?”
刘瑾叹了口气,“我也知道以秋儿的病最好和你一起南去,可是如今的情形爹希望秋儿和慕容荀一同北上辽东。”
刘秋差点惊掉下巴,完全摸不清刘瑾怎么会有这样的打算,“以现今的形势,孩儿去辽东到底是去做什么呢?”
“为了水上的贸易,也为了多保留一分希望。”刘瑾的话坚定有力,可是也愈发让人摸不到头脑。
刘秋不得不继续问道:“爹,这都什么时候了,咱们能不能把生意放在一旁。再说,我去辽东和水上的生意有什么关系?”
刘瑾没有再看儿子,而是对儿媳说道:“别的先不说,筠儿,你对水路远比秋儿熟悉,你来说说如果天下大乱诸王造反,辽东是否对水上的生意极为重要。”
孙筠虽对业务了解,不过辽东的生意毕竟也极少接触,只好试探着思索,“以儿媳所知,如果真的诸王带兵生事,首先洛阳一带就是战事最严重的地方,赵王既在京都,清君侧就难以避免。我们的内河航路主要由长江贩货至洛阳,只因京城权贵富豪众多。如果失去大量买家,这生意必定要惨淡下来。而且此路须走淮水,从前汝南王的封地就在那里。司马亮虽死,但他的几个儿子西阳王、南顿王也都封在那一带,淮水周边很难安定下来。如果另辟商路溯汉水或长江而上至关中或蜀地,又必定要经过襄阳王、长沙王和成都王的封地。剩下的就是走海路,可是出扬州过长江口北上这一路也不太平,第一站徐州有琅琊王和东海王,接下来青州有齐王、冀州有赵王和河间王。临近的边疆之地虽无诸王封地,可是匈奴、鲜卑诸部已在幽州、并州、雍州作乱多年,假如诸王祸起,内部尚且自顾不暇,边疆就完全无法保障。如此看来,也唯有辽东的平州了。”
“边境既然皆有可能变乱,为何筠儿独看中平州?”刘秋对妻子和父亲都看上辽东仍旧不解。
孙筠只好继续解释道:“寻常边境,像并州和雍州如与异族贸易多走陆路;幽州虽临海,但向南即是冀州中原之地,故而寻常也只有陆路;平州之所以不同是如走陆路绕道幽州进入中原有一二千里之遥,更不要说再南下江东,而从其最南端平郭出海数十里即有群岛,沿群岛再南行百里即可抵青州,夫君从前数次以水路入辽东虽走的不是这条海路但想必应该多少听说过。从辽东南出入海很容易就可经青州、徐州外海,再过长江口到达吴地扬州而不受中原乱局左右。所以当年东吴就一直从海路越过魏晋之地和辽东长期有过紧密的往来,不只和南边的公孙度、公孙渊祖孙有过往来,甚至扶余、鲜卑、高句丽等外族也常有海上贸易,辽东的人参、裘皮都是我们经常去交换的贵重货品。由于我们一直和辽东官军还有外族都有很好的生意来往,所以即使辽东局势有变,也不大会影响我们在那里的海上贸易。”
说到平州官军,刘秋立刻想到东夷校尉府,“总不会我们和平州刺史何龛也有些关系吧。”
孙筠微微一笑,“今日说了这么多怕是夫君要怨我很多东西一直没和你提过,不过确实,我们和东夷校尉关系一直不错,虽然没有参与他们的战俘买卖,但在辽东做生意需要各方面都打点周到,有时我们甚至会直接从官府渠道进些货品,何大人也算是我们的老相识了。”
刘瑾看看儿媳,满意地点点头,又问道:“除了这些,筠儿还有其他要说的吗?”
孙筠又想了片刻,才缓缓说道:“辽东郡北部有平州治所襄平,南面则深入大海与青州的登莱之地相望,向东依次是乐浪郡和带方郡,从带方南出边境就是有‘三韩’之称的马韩、辰韩、弁韩,三韩再向东就是倭奴国了。三韩一带出些铁器,我们偶尔也会去贩运些过来。”孙筠眼珠闪烁,想了想又继续道:“如果从襄平陆路出发向东经过乐浪郡的朝鲜县再向南过带方郡的带方县抵达韩地有超过千里的距离,可是如果从辽东郡最南端的平郭走海路到三韩地界大概只有七八百里的距离。如果带船的师傅技术高超些,船和天气都允许的话,从青州的登莱之地去韩地能省去更多的路程。”
经过夫人这番提点刘秋马上就有了灵感,“夫人是说只要我们能在平郭站住脚,向北可与辽东甚至更远的鲜卑等部贸易,向东南则可很方便的和三韩甚至倭奴国贸易,这样即使中原大乱也很难影响到我们?”
孙筠点点头,“想来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们再能控制与平郭隔海相望登莱外海的几个小岛,那么我们从吴地出发就能很方便绕过长江以北各州。北方陆军虽然强大,但是对海岸尤其是外海岛屿基本没什么控制力,三国时代东吴就曾这样做到,我们不也一直在外海航运畅通无阻么,就是当年石崇调来朝廷水军也照样拿我们没什么办法,只有那一次偷袭才得了手。”
刘瑾罕见的哈哈大笑道:“好啊,好啊,果然你师父没白夸赞他这个高徒,说筠儿定能想明白向辽东发展的意义。不过我还要说的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最坏打算,长江南岸鱼米丰足并不缺粮,可是一旦中原大乱我们就需要足够的钱财招募军队,足够的铁来打造兵器。保持好辽东的贸易,我们可以在北方大乱时仍旧有稳定的收入,多保留一条铁器输入的途径,甚至在人手不足时从那里招募勇士。” ↑返回顶部↑
			
			
			
			
			
		刘秋知道马升和翾风昨晚离开王府后一夜未归必定引起怀疑,便让他们骑了自己和孙筠的马匹直接到山阳汇合。自己则与孙筠一道返回城中,找了辆车奔着驸马府而来。
到了府中将来意一说,王敦看了看孙筠又冲刘秋笑了两声,便说道:“事情难倒不难,虽然生了两个公子仍旧不过一个来自蛮夷的婢女而已,只是流羽姑娘虽服侍过兄长,不想您却仍旧放心不下,入了琅琊王府依旧念念不忘。”
刘秋没想到又被误会,只好陪着尴尬地笑了两声。三人便找上王导一同来到琅琊王府。司马睿见是琅琊王家找上门来自然不敢怠慢,只是听刘秋将来意一说,便对修掉慕容荀不置可否。最后还是王妃虞氏得了家仆的禀报才兴冲冲地从内室出来对司马睿道:“荀氏乃一胡人,不服约束又常持凶器暗自怀恨,虽多次被王爷严加约束又为二位王子生母但屡教不改。她身边服侍的翾风姑娘也是胡人,昨晚也与一车夫驾车出府至今未归。此等身份低微之人又无法教导,若长久留在府中只恐教坏了王爷的孩子和家仆,以后又不知会生出什么祸事。既然她已通过刘公子送出消息愿意弃两个孩子而返回辽东娘家,又有驸马和王公子作保,依妾看这是眼下最好的办法,王爷不如多给他些钱财也算报答她服侍一场。”
司马睿依旧犹豫半天,最后还是看了看一旁的王导,见他微微颔首这才出了一封修书让刘秋将荀氏带走。
众人于是散去,刘秋夫妇回到顾荣府上让安排人手即刻送慕容荀出城,夫妻二人则候到晚上绕到司空府东墙外,果然见紧贴着墙外有一株里面空了的老柏树。孙筠身子轻盈,便让夫君在树下把风,嗖地一声便攀了上去,随后又小心地进到树洞中去,过了好一会才见她又出来,手中却多了把剑。两人不及细看,便匆匆回到顾荣府中。进了后院住处,方才仔细端详那把宝剑,借着灯光赫然发现上面刻了两个字“青釭”。
回到山阳,刘瑾早已将翾风、慕容荀和马升几人单独安排在僻静的院落。夫妻二人随刘瑾至内室便将这次洛阳之行逐一告之,刘秋又将倚天、青釭二剑呈给父亲,直到此时孙筠才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公公。刘瑾也顾不上刘秋手里端着的剑,起身过去将儿媳扶着坐好,孙筠正要推辞,刘瑾抓起她的手腕号了号脉,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接着又摸了摸儿子的脉搏,这才将刘秋手里的剑接过来搁在一旁。夫妻两人正看得一脸茫然,山阳公却开口道:“如今天下的形势想必你们也该知道,我看筠儿还是南返吴地家中安胎方才稳当些。”
刘瑾的打算让孙筠措不及防,“父亲,儿媳虽家在江东,但这几年久居山阳家中早已习惯,想来并无必要远行千里返家安胎吧。”
到底还是刘秋在大局上考虑得长远些,便打断妻子说道:“如今天下虽多不安定,京中变局迭出,东方州郡亦不安稳,西北叛乱也是刚平,可是总还不至于天下大乱危及到一隅的山阳吧。”
刘瑾伸手示意儿子坐下,自己也扶着拐杖缓缓坐下,这才说道:“自从五年前秋儿从嵩山回来,你们这几年渐渐疏于对水上事情的打理,安心在家里过小日子。这没什么错,毕竟你们都老大不小了,该成家室生儿育女,我也一直坚持你们这样,而且秋儿在海中受了相当严重的内伤,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但你们婚后数年筠儿才有身孕便是明证,所以我也希望你们多在家中善自保养。可是这天下大势毕竟不是我们寻常人想躲就躲得掉的,这几年很多事情都天翻地覆,很难再恢复回从前的宁静了。之前张天师让秋儿带回给陈留王的那张字条也是这个意思,你们有没有想过张天师让秋儿来传消息不只是让我们协助曹奂一家南迁,其实也在让我们举家南迁。从我们水路上四面八方传来的大量消息都在不断印证这一点,让我和筠儿的师父都有类似的判断,而且现在我和陆公都觉得不能再等了。”
小两口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明白父亲绝不是一时兴起。刘秋想起在张华府上遇到曹过的经历便说道:“可是父亲,以眼下的情形看,现在陈留王世子实为赵王和孙秀同党,这样我们助曹家南迁的消息很可能已经走漏,若连曹奂都和他们沆瀣一气,那样事情就真难办了。”
刘瑾手捋胡须缓缓道:“前段时间你族叔刘玫在时我曾让他去邺城见了陈留王,他也说两个儿子都和孙秀有些关系,不过二公子卷入得还少些,南迁之事由他来办尚可信任。最后王爷还说,南迁是关系到全族性命的大事,如到万不得已只要帮他保留下一个儿子就可以。”
刘秋没想到陈留王如此决绝,便问道:“难道连王爷现在也这样悲观了?”
刘瑾用拐杖敲了敲地面,“不是悲观,而是你们对现在的形势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而过于乐观。现在随便两个王爷就能率兵进到内宫带走皇后杀掉,你有没有想过,当今皇帝光是亲兄弟就有七个,个个都封王带兵,更不要说其他一二十个远支王爷。现在的赵王只是当今圣上的叔公就能带兵倾覆朝政,你可知道那些各地手中拥有兵权圣上的亲兄弟们会作如何想?权力带来的欲望是何等可怕,只要尝到一点甜头就会让人欲罢不能,从前的曹操、司马懿、司马昭是这样,后来的贾后和赵王更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秋儿你还不能理解,可以问问筠儿,她身为吴国皇室宗亲都曾听过什么见过什么!”
孙筠轻轻摁住夫君的手臂,“父亲既然准备举家南迁我们听从便是,只是为何您刚才只说现在要我一人返吴?”
刘瑾叹了口气,“我也知道以秋儿的病最好和你一起南去,可是如今的情形爹希望秋儿和慕容荀一同北上辽东。”
刘秋差点惊掉下巴,完全摸不清刘瑾怎么会有这样的打算,“以现今的形势,孩儿去辽东到底是去做什么呢?”
“为了水上的贸易,也为了多保留一分希望。”刘瑾的话坚定有力,可是也愈发让人摸不到头脑。
刘秋不得不继续问道:“爹,这都什么时候了,咱们能不能把生意放在一旁。再说,我去辽东和水上的生意有什么关系?”
刘瑾没有再看儿子,而是对儿媳说道:“别的先不说,筠儿,你对水路远比秋儿熟悉,你来说说如果天下大乱诸王造反,辽东是否对水上的生意极为重要。”
孙筠虽对业务了解,不过辽东的生意毕竟也极少接触,只好试探着思索,“以儿媳所知,如果真的诸王带兵生事,首先洛阳一带就是战事最严重的地方,赵王既在京都,清君侧就难以避免。我们的内河航路主要由长江贩货至洛阳,只因京城权贵富豪众多。如果失去大量买家,这生意必定要惨淡下来。而且此路须走淮水,从前汝南王的封地就在那里。司马亮虽死,但他的几个儿子西阳王、南顿王也都封在那一带,淮水周边很难安定下来。如果另辟商路溯汉水或长江而上至关中或蜀地,又必定要经过襄阳王、长沙王和成都王的封地。剩下的就是走海路,可是出扬州过长江口北上这一路也不太平,第一站徐州有琅琊王和东海王,接下来青州有齐王、冀州有赵王和河间王。临近的边疆之地虽无诸王封地,可是匈奴、鲜卑诸部已在幽州、并州、雍州作乱多年,假如诸王祸起,内部尚且自顾不暇,边疆就完全无法保障。如此看来,也唯有辽东的平州了。”
“边境既然皆有可能变乱,为何筠儿独看中平州?”刘秋对妻子和父亲都看上辽东仍旧不解。
孙筠只好继续解释道:“寻常边境,像并州和雍州如与异族贸易多走陆路;幽州虽临海,但向南即是冀州中原之地,故而寻常也只有陆路;平州之所以不同是如走陆路绕道幽州进入中原有一二千里之遥,更不要说再南下江东,而从其最南端平郭出海数十里即有群岛,沿群岛再南行百里即可抵青州,夫君从前数次以水路入辽东虽走的不是这条海路但想必应该多少听说过。从辽东南出入海很容易就可经青州、徐州外海,再过长江口到达吴地扬州而不受中原乱局左右。所以当年东吴就一直从海路越过魏晋之地和辽东长期有过紧密的往来,不只和南边的公孙度、公孙渊祖孙有过往来,甚至扶余、鲜卑、高句丽等外族也常有海上贸易,辽东的人参、裘皮都是我们经常去交换的贵重货品。由于我们一直和辽东官军还有外族都有很好的生意来往,所以即使辽东局势有变,也不大会影响我们在那里的海上贸易。”
说到平州官军,刘秋立刻想到东夷校尉府,“总不会我们和平州刺史何龛也有些关系吧。”
孙筠微微一笑,“今日说了这么多怕是夫君要怨我很多东西一直没和你提过,不过确实,我们和东夷校尉关系一直不错,虽然没有参与他们的战俘买卖,但在辽东做生意需要各方面都打点周到,有时我们甚至会直接从官府渠道进些货品,何大人也算是我们的老相识了。”
刘瑾看看儿媳,满意地点点头,又问道:“除了这些,筠儿还有其他要说的吗?”
孙筠又想了片刻,才缓缓说道:“辽东郡北部有平州治所襄平,南面则深入大海与青州的登莱之地相望,向东依次是乐浪郡和带方郡,从带方南出边境就是有‘三韩’之称的马韩、辰韩、弁韩,三韩再向东就是倭奴国了。三韩一带出些铁器,我们偶尔也会去贩运些过来。”孙筠眼珠闪烁,想了想又继续道:“如果从襄平陆路出发向东经过乐浪郡的朝鲜县再向南过带方郡的带方县抵达韩地有超过千里的距离,可是如果从辽东郡最南端的平郭走海路到三韩地界大概只有七八百里的距离。如果带船的师傅技术高超些,船和天气都允许的话,从青州的登莱之地去韩地能省去更多的路程。”
经过夫人这番提点刘秋马上就有了灵感,“夫人是说只要我们能在平郭站住脚,向北可与辽东甚至更远的鲜卑等部贸易,向东南则可很方便的和三韩甚至倭奴国贸易,这样即使中原大乱也很难影响到我们?”
孙筠点点头,“想来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们再能控制与平郭隔海相望登莱外海的几个小岛,那么我们从吴地出发就能很方便绕过长江以北各州。北方陆军虽然强大,但是对海岸尤其是外海岛屿基本没什么控制力,三国时代东吴就曾这样做到,我们不也一直在外海航运畅通无阻么,就是当年石崇调来朝廷水军也照样拿我们没什么办法,只有那一次偷袭才得了手。”
刘瑾罕见的哈哈大笑道:“好啊,好啊,果然你师父没白夸赞他这个高徒,说筠儿定能想明白向辽东发展的意义。不过我还要说的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最坏打算,长江南岸鱼米丰足并不缺粮,可是一旦中原大乱我们就需要足够的钱财招募军队,足够的铁来打造兵器。保持好辽东的贸易,我们可以在北方大乱时仍旧有稳定的收入,多保留一条铁器输入的途径,甚至在人手不足时从那里招募勇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