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第422章 互助会(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甚至哪怕是最有闲时间的学生们,也被家长要求要利用一切时间用来读书,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考上科举,才能当官发财。
  没错,就是当官发财,这里的老百姓当官就是为了发财,而不是想要为天下百姓做贡献,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起初,沈木在发现这一点的时候还是很愤慨的,觉得这些人都是鼠目寸光,无有大志。
  但是等回想起他当初的念头,他才明白,这不是他特殊,而是他的夫子特殊,或者说,成为了夫子的学生,才让他有了特殊的机会。
  夫子不收学费,而且还得到了官府各方的大力吹捧,大力谄媚,但夫子就是不为所动,这就给了他们这些夫子学生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让他们脱离了物质的束缚,只需要追求精神享受就是。
  甚至就连他们的家人们,也对夫子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的违背。
  就像之前他们开启“济世安民计划”的时候,他们几家的父母都没有半点阻止的意思,反而自掏腰包,自愿劳动,为的就是让他们好好表现,以获得夫子的夸奖。
  而这陈仓这边呢,他沈木却完全没有这个基矗      哪怕他宣扬人人都应该“待人以诚,待人以善”,也根本没有用。
  是,底层老百姓是还一直在实践着“善有善报,互帮互助”的举动,但这只是下意识的选择,而不是他们本心的抉择。
  一旦富贵了,他们八成都会将这些抛之脑后。
  这从那些富商的选择就可以看出一二。
  为富不仁,这可真不是一句虚话。
  当然,沈木也不是没有一丁点收获,执教期间,他还真找到了一批天生善良的同道。
  这些人有的是贫苦老百姓,有的是富商之子,有的是官员儿女,有的是小摊小贩……
  靠着相同的理念,沈木将这些人聚集在了一起,共同创建了一个“互助会”的组织。
  互助会以内,人人做好事,人人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人人追求精神的享受,精神的愉悦。
  靠着这份理念,他们还真成事了。名声传出去后,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富商,都愿意跟他们打交道。
  因为他们确实诚实守信,而且也确实碰见力所能及的困难都愿意帮助。
  一时间,他们“互助会”还真实现了收支平衡。
  甚至有时候还会大赚一笔。
  见此,沈木当即决定,和他的一百零八位同道一起,将他们互助会的模式扩充到整个关陇地区。
  五年之后,关陇地区的互助会整体收支平衡后,他们又再次聚首,带领着一千余位同道共同奔赴中原地区,奔赴燕京和江南。
  八年后。
  江南的一座小城里,沈木带着几个同道一起在这边传道。
  八年间,他们走遍中原和燕京地区,互助会的行动都很顺利,偶尔有胆敢肆意妄为危害他们性命的,都被他们报官给处理了。
  但是唯独江南地界,他们试验了多年,却都效果不大。
  因为这里的官府三天两头找他们的麻烦,而且还说他们是非法组织,禁止传道。哪怕他们拿出大雍帝国官方签订的文书,对方也当没看到,只说会验证的。
  但是这一验证,往往都没有了后文。
  受到官方的排斥,城中的百姓们也都跟他们划清了界限,哪怕碰到了困难,他们想要过去帮对方,对方也会跟瘟神一样躲得远远的,甚至还说他们别有所图。
  没办法,身为会长的沈木只能过来看看情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