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第177章(5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时大宋这边的人手,出自皇城司和禁军。
  皇城司是武宗和高铭在管,禁军呢,花荣在管。
  花荣和高铭什么关系,不用多说。
  球场上,除了金国人外,都是他弟弟赵楷的人,这还能不出事吗?
  赵楷做人留一线,没要他哥哥的命,只瞎了他一只眼睛。
  赵桓大概也意识到无法与赵楷抗衡,瞎眼了之后,就顺水推舟不做太子了。
  再做下去,命就真没了。
  从后来看,赵楷对他这个哥哥还是很厚道的,待遇不亏。
  赵桓这个人性格也比较闷,也很懂保命的道理,终其一生不过问政事,是在府中养金鱼。
  留下的手稿,都是关于如何培育金鱼的。
  是当时著名的金鱼养育专家。
  文宗朝另一个大案,就是文宗本人遇刺案。
  发生在文宗亲征西夏的路上,当时大宋北边的这几个邻居,辽国、金国和西夏没一个省心的,尤其是西夏,就是铲除不掉,耗费了大宋许多白银和心血,终于等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
  宋文宗赵佶决定御驾亲征。
  而就在马上要打下西夏都城的时候,他被西夏的刺客刺杀了。
  正史上是这么记载的。
  但明显有许多人不信,关于文宗之死的谣言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服食丹药暴毙说。
  赵佶很宠信一个道士公孙胜,而这个公孙胜,巧了,也是高铭推荐的。
  亲征路上,高铭没有伴驾,但他父亲高俅和伴侣花荣都是文宗的近臣。
  顶算影响大宋皇帝更迭的大事,都有高铭这个暗中操纵者的影子。
  有一种说法,赵楷迫不及待要做皇帝,于是暗中吩咐高铭,叫公孙胜在文宗服用的丹药内做手段,叫文宗死于亲征。
  赵楷被后世称为武宗,成立军事学院,亲任校长,是个比较铁血的人。
  自古帝王家没有父子,只有君臣。
  单纯从高铭对大宋的影响看,他基本上参与了所有涉及大宋走向的关键事件,影响力之大,甚至比一些皇帝都大。
  不过,我本人是不支持这种说法的,赵楷与他父亲的关系是比较好的,从各种史料来看,他听到父皇驾崩的消息,哭得不能自已。
  完全被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到了。
  而一向不喜欢留下任何记录的高铭,也破天荒的留下了笔记,记录了从他父亲和花荣那里听来的经过。
  基本上可以支持西夏派刺客暗杀文宗一事。
  虽然有矛盾的地方,但作为少数能触摸到机密的人,可信度很高。
  说完这两大案,说回高铭的外交才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