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8章长安警察署的难题,缺少女子(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先將这教育的架子搭稳。各地书院的兴建,我倒不怎么担心,反倒是那些蒙学与小学,才是真正的难处。”
  “尤其是在那些贫瘠的州县,寻常百姓哪捨得把孩子送去念书?一个七八岁的娃娃,在庄户人家已是半个劳力,能帮衬不少活计。”
  “就算学堂免了一应开销,对他们而言,也是白白损失了一个人手。再者说,要真正做到分文不取,又谈何容易。”
  许敬宗並非出身顶级门阀,早年仕途也颇为坎坷,对底层的艰辛有著切身的体会。
  “许公所言极是。教育部初立,百废待兴,若立刻接手科举,確实会应接不暇。不过,学生还是觉得,此事终將由我部来办。”
  “燕王殿下对此事自有计划,咱们不必操之过急。”
  许敬宗对眼下教育部副部长的位子,已算得上满意。
  他心中虽有更高的期许,但也明白仕途升迁非一朝一夕之功。
  与其急於求成,不如先踏踏实实地办好李想交代的差事,沉淀个两三年,届时或有机会成为教育部的正印堂官。
  到那时再来著手推动科举的变革,其分量与意义,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参加科考的学子人数又破了以往的记录,想来金榜题名的也不会少。”
  “更別说还有大批学子进入官署成了胥吏,观狮山书院在朝堂上的分量只会越来越重。”
  “此消彼长,其他书院也能分一杯羹。”
  “许部长,依我之见,教育部何不趁此良机,牵头多办几家官学,也省得朝廷的银钱,都白白便宜了那些世家勛贵办的私学。”
  刘涵出身寒微,对那些高高在上的门阀向来没什么好脸色。
  在他心里,教育部的钱就该一文不差地用在官学上。
  至於私家书院,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
  说到底,那些豪门大族兴办书院,哪个不是为了自家私利?
  毕竟书院教出来的都是立即可用的人才,不像蒙学小学那般,是个只进不出的无底洞。
  “钱不是问题,盖几座院子容易,可难的是去哪找那么多合格的先生和生员。”
  许敬宗何尝不明白刘涵的想法。
  但他想办的,是像观狮山书院那样的格物新学,这就更添了几分难度。
  从观狮山书院请人去做教諭固然是条路,可为了確保学问不走样,总不能是个毕业生就能胜任。
  况且,整个大唐的读书种子大多都匯集在长安,若是在外地一窝蜂地兴建书院,恐怕连招生都成问题,这与后世的光景截然不同。
  “说得是,兜兜转转,根子还是在蒙学和小学上,得先让读书的孩童多起来才行。”
  刘涵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这是无法迴避的现实。
  ……
  放榜的时辰未到,贡院门前早已是车马喧囂,人头攒动。
  国朝富庶,文风隨之鼎盛,读书人的身份地位与日俱增,这对大唐而言无疑是件幸事。
  前唐尚武,后宋崇文,各有所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