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3章帮高句丽人保存一下財產(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淳于家在登州虽可称得上地头蛇,可到了燕王府这等庞然大物面前,终究是不够看的。
  “高句丽与登州隔海相望,在座各位想必都非一无所知。除了广为人知的人参和貂皮,高句丽数百年来聚敛的財富,其实相当可观。”
  高句丽自建昭二年立国,歷经数百年扩张,於六世纪时国力达到顶峰。
  尤其是大业年间,隋煬帝三度兴兵,皆被其击溃,杨广隨军携带的巨量军资、工匠与兵士,尽数成了高句丽的战利品。
  几百年的底蕴,加上杨广这位“运输大队长”的慷慨馈赠,高句丽近二十年来的国力发展可谓一日千里。
  若非如此,他们也断无余力在辽东修筑千里长城。
  “燕王殿下所言极是。我曾数次前往高句丽,彼处寻常百姓的日子虽远不如我大唐子民,大多仍在温饱线上挣扎,但其国中权贵却奢靡非常。”
  “我们商队运去的任何奢侈品,都会被他们迅速抢购一空。更重要的是,辽东似乎盛產黄金,高句丽许多贵族府邸中都藏有大量金条。”
  一位专做海贸的掌柜按捺不住,起身出言附和。
  “確实如此,高句丽的採矿之术虽粗陋,但金矿储量颇丰。不仅如此,其铁矿与煤矿亦有多处,只是他们尚不知如何高效利用,故而开採规模一直不大。”
  刘谨在旁適时补充道。
  儘管李想未曾与他透露今日宴席的谈话內容,但他已大致猜到了王爷的意图。
  “燕王殿下的意思是,让我们战后去高句丽开矿?”
  淳于风再次探问。
  所谓富贵险中求,若大唐真能一举攻克高句丽,他绝不介意去分一杯羹。
  毕竟淳于家的捕奴队早已在百济、新罗和高句丽沿海活动,即便日后开矿不成,仅凭其他手段,淳于家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开矿之事,日后再议。本王今日所说的发財机会,关乎后勤转运与战利品的处置。”
  “不久之后,大军將启程东征,届时我们將扫清海面上的一切阻碍,彻底掌握制海权。”
  “诸位若有兴趣,可用自家船只为大军运送所需物资至指定地点,回程时再將战利品运回。”
  “诸位放心,军需补给,按市价交易,利润平平。但回程的战利品,你们可以按市价两成的价格直接从高句丽运走,而非等大军运回登州后再来分润。”
  李想此举,意在最大限度地减轻后勤负担,同时动员登州的一切民间力量,让每一艘能出海的船都加入这场盛宴,共同削弱高句丽的战爭潜力。
  只要船队紧隨大军,不擅自登陆,在海面上便无太大风险。
  “燕王殿下,能否说得再详尽一些?”
  淳于风见眾人脸上皆已露出浓厚的兴趣,便趁势追问。
  ……
  登州本就是一座繁华的港城。
  这几日,因李想的到来,这座新兴的城池更添了几分喧囂。
  在文登县东南的一处民宅里,一位风韵犹存的妇人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忧心忡忡地对丈夫说:“当家的,你那条破渔船,就算能出海,又何必跟著去冒这个险呢?”
  “这是天大的机缘!你没听说吗?这次只要跟著大军的船出海,就能在高句丽隨意拿取財物,回来后只需缴一成的市舶税!这种好事,一辈子都遇不上几回啊。”
  “可你们兄弟几个再孔武有力,也打不过成群结队的高句丽人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