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章新罗女王的决策(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王圣明!末將必不辱使命!”
  ……
  “这水泥官道的优越之处,在如此长途的行军之中,当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绩策马跟在李世民身侧,回望身后逐渐隱没的幽州城郭,不由得感嘆道。
  自长安至洛阳,再北上晋阳,经朔州抵达幽州,一路皆是平坦的水泥路面,大军仅用十日,便走完了以往需耗时月余的路程。
  然而,一旦出了幽州城再向东北,坦途便到了尽头。
  河北道地域辽阔,可幽州以东,便渐入荒芜之境。
  就连幽州城本身,也算不上什么繁华都会,莫说与长安、洛阳相提並论,即便比起今日的朔州,也逊色不少。
  “此番攻取辽东之后,务必役使战俘,將幽州至营州的道路首先修筑成水泥路。营州乃是经略辽东的前哨重地,此地的兴衰,关乎辽东日后的安稳。”
  “按照想儿的规划,营州左近有大片沃土有待开垦,我们若能仿效当初开发朔州的经验来经营此地,想必大有可为。”
  李世民对此次东征胸有成竹,是以行军途中,与李绩、岑文本等人谈论更多的,反倒是战后的经略。
  所谓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对此,李世民感触颇深。
  李绩点了点头:“我大唐如今修筑水泥路早已驾轻就熟,只要人力足够,一年之內贯通此路並非难事。”
  “臣听闻朔州今年的產量倍增,届时衣必將更为价廉,百姓入辽东垦殖,便再无寒冬之忧。”
  “为激励民眾,朝廷甚至可以给迁往辽东的每户百姓都发放衣,此举既能振兴业,又能充实辽东,实乃两全之策。”
  李绩並非只知战阵的武夫,称其文武兼备,亦不为过。
  对於李想在朝堂上阐述的那些见解,他不仅听进了心里,更认为值得付诸实践。
  长久以来,君王穷兵黷武之所以为人詬病,便是因为征战乃是折本的买卖。
  战而胜之,已是亏损;倘若战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倘若李想真能扭转此局,对大唐的意义將非同凡响。
  別看大唐周边已无强敌,但细究起来,也无真正的盟友。
  无论哪一年,边境都未曾有过真正的寧日。
  区別只在於战事的大小罢了。
  “正是!自长安东来,沿途凡有水泥路通达的州府,无不日益兴盛。舆图之上,辽东以北尚有无垠之地,唯有將辽东经营成我朝稳固的腹地,方能图谋掌控其北面更为广袤的疆土。”
  “若非如此,路途如此遥远,不出数十年,此地恐將復归旧貌,脱离我朝掌控。”
  李世民从不认为单凭自己一个天可汗的虚名,便能令四夷真心归附。
  “陛下,末將请命,愿於战后驻守辽东,为我大唐开闢出一个富庶的辽东道来!”
  “此事容后再议。”李世民並未立刻应允,而是將目光投向东方,“不知想儿那头,进展如何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