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婚姻危机 2(2 / 3)
所以陈三郎特地叫小侯去了自己家一趟,把老婆英花接回了公司。/p>
一晚上带孩子的事情,只能让他的外公英大山代劳了。/p>
听完周君的详细介绍后,英花也是万分的高兴,遗憾的是自己还正在哺乳期,没有办法加入到这个事关公司前途的伟大计划中来。/p>
计划书的内容,与她当初初建英花货运时的想法不谋而合。/p>
“干建筑、施工我们都是外行啊!这能行吗?”/p>
“是啊,这行业不像我们卖水泥、送水泥,要有技术啊!”/p>
“我看见他们现场的技术员抱着一大堆的图表,一天到晚的研究!谁会干这个?”/p>
对于公司准备外包装卸业,进入这个大家都不熟悉的陌生行当,朱仔、六子、小侯和十几个带班都表示了各自的疑虑。/p>
当然每个人都有私心的,装卸业不干了,他们不就失业了嘛。/p>
“依靠你们这些人当然不行,我、你们英总也不行!我们这些人将来的主要任务还是把工人给管好就ok了!要招聘多少人、怎么解决他们的吃住、怎么派工、怎么现场管理、什么样的奖惩制度。这些事情还是由我们来做,你们不要担心扛水泥的活不干了,就没事可做了!告诉你们,工程施工的业务一旦上马,我们每个人的担子只会更重挣的钞票也会更多!都给我打起精神!”/p>
大家的心思,陈三郎心知肚明,上面的这段话也是为了稳定军心。/p>
“陈总说的对,技术我们可以边做边学,招聘技术员或技术外包,大家不需要担心的。工地里的那些大小老板,十有八九都是技术上的外行,不信你们可以去打听打听。我保证施工这块业务开张后,在座的每个人都会有更好的位子!呵呵。”/p>
英花作了更完整的补充,打消了众人的顾虑。/p>
和所有新业务刚开始的时候一样,有三样必须事先解决的事情,也就是人事、资质和资金。/p>
所以三郎装卸也不例外,人事这块做了重新铺排。/p>
小侯作为常务副总,负责原公司的所有业务,直接向英花汇报。/p>
陈三郎、周君、朱仔、六子四人组成工程分公司的起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之路。/p>
第二天,陈三郎带着朱仔启程回到皖西老家,几天后,公司挂靠的事情就搞定了。/p>
他们再次返回上海时,公文包里已经多了份“皖西第一建筑公司第二分公司”营业执照。/p>
另外,陈三郎还从老家的一些施工单位挖来了老赵、老宋、老王等四五个有着多年施工、监理经验的工程师和老技术员。/p>
周君在家也没有闲着,她委托表哥老周搞来了施工单位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行政架构、岗位设置方面的完整资料,并且完成了外地新公司向当地主管部门的报备手续。/p>
六子也从原来的2oo来个工人当中,选出了几十个有建筑行业工作经历的工人,专门组建新的班组,以备将来使用。/p>
和当初三郎装卸创业之初时那样,现在一切就绪,就差下锅的米了。/p>
当然这些已经难不倒陈三郎了,一圈跑下来,打上几通电话,再带上美女周君、一帮小弟,设宴款待几次各路的神仙,所有的事情就搞定了。/p>
业界对于陈三郎的办事能力,是没有怀疑的。/p>
而建筑施工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外部资源协调的行业,只要有钞票,几个人的皮包公司,就可以把一栋几十层的高楼拿下来。/p>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的服务,全部可以社会化。/p>
而这个拼命三郎,现在有的是钞票,资源的协调能力也正是这个家伙的强项。/p>
所以施工业务现在对于陈三郎来说,只有不敢接的业务,没有他接不到的业务。/p>
有一处大工地的总承包商的老板,和他是多年的业务伙伴和酒桌上的兄弟。/p> ↑返回顶部↑
一晚上带孩子的事情,只能让他的外公英大山代劳了。/p>
听完周君的详细介绍后,英花也是万分的高兴,遗憾的是自己还正在哺乳期,没有办法加入到这个事关公司前途的伟大计划中来。/p>
计划书的内容,与她当初初建英花货运时的想法不谋而合。/p>
“干建筑、施工我们都是外行啊!这能行吗?”/p>
“是啊,这行业不像我们卖水泥、送水泥,要有技术啊!”/p>
“我看见他们现场的技术员抱着一大堆的图表,一天到晚的研究!谁会干这个?”/p>
对于公司准备外包装卸业,进入这个大家都不熟悉的陌生行当,朱仔、六子、小侯和十几个带班都表示了各自的疑虑。/p>
当然每个人都有私心的,装卸业不干了,他们不就失业了嘛。/p>
“依靠你们这些人当然不行,我、你们英总也不行!我们这些人将来的主要任务还是把工人给管好就ok了!要招聘多少人、怎么解决他们的吃住、怎么派工、怎么现场管理、什么样的奖惩制度。这些事情还是由我们来做,你们不要担心扛水泥的活不干了,就没事可做了!告诉你们,工程施工的业务一旦上马,我们每个人的担子只会更重挣的钞票也会更多!都给我打起精神!”/p>
大家的心思,陈三郎心知肚明,上面的这段话也是为了稳定军心。/p>
“陈总说的对,技术我们可以边做边学,招聘技术员或技术外包,大家不需要担心的。工地里的那些大小老板,十有八九都是技术上的外行,不信你们可以去打听打听。我保证施工这块业务开张后,在座的每个人都会有更好的位子!呵呵。”/p>
英花作了更完整的补充,打消了众人的顾虑。/p>
和所有新业务刚开始的时候一样,有三样必须事先解决的事情,也就是人事、资质和资金。/p>
所以三郎装卸也不例外,人事这块做了重新铺排。/p>
小侯作为常务副总,负责原公司的所有业务,直接向英花汇报。/p>
陈三郎、周君、朱仔、六子四人组成工程分公司的起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之路。/p>
第二天,陈三郎带着朱仔启程回到皖西老家,几天后,公司挂靠的事情就搞定了。/p>
他们再次返回上海时,公文包里已经多了份“皖西第一建筑公司第二分公司”营业执照。/p>
另外,陈三郎还从老家的一些施工单位挖来了老赵、老宋、老王等四五个有着多年施工、监理经验的工程师和老技术员。/p>
周君在家也没有闲着,她委托表哥老周搞来了施工单位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行政架构、岗位设置方面的完整资料,并且完成了外地新公司向当地主管部门的报备手续。/p>
六子也从原来的2oo来个工人当中,选出了几十个有建筑行业工作经历的工人,专门组建新的班组,以备将来使用。/p>
和当初三郎装卸创业之初时那样,现在一切就绪,就差下锅的米了。/p>
当然这些已经难不倒陈三郎了,一圈跑下来,打上几通电话,再带上美女周君、一帮小弟,设宴款待几次各路的神仙,所有的事情就搞定了。/p>
业界对于陈三郎的办事能力,是没有怀疑的。/p>
而建筑施工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外部资源协调的行业,只要有钞票,几个人的皮包公司,就可以把一栋几十层的高楼拿下来。/p>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的服务,全部可以社会化。/p>
而这个拼命三郎,现在有的是钞票,资源的协调能力也正是这个家伙的强项。/p>
所以施工业务现在对于陈三郎来说,只有不敢接的业务,没有他接不到的业务。/p>
有一处大工地的总承包商的老板,和他是多年的业务伙伴和酒桌上的兄弟。/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