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帝尧让贤(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帝尧本来是诚心让贤,却遭到大家的一致推辞。他就在想,难道我这样还不够诚恳吗?怎么所有的人都不接受我的邀请呢?
  后来,帝尧又听说啮缺的老师“蒲衣”很有学问,所以,帝尧就跑了很远的路前去拜访。蒲衣也确实有大学问,因为,他是许由的老师的老师,那学问肯定是错不了。
  帝尧找到蒲衣之后,蒲衣已经很大年纪了,可他并不高傲,很是平易近人。那天,蒲衣含着慈祥的笑容跟帝尧讲经说道,跟帝尧谈天说地,博古论今,讲了很多帝尧未曾领略的大道理,使帝尧受益匪浅。
  可是到了最后,蒲衣还是推辞了帝尧的请求。帝尧只好再拜蒲衣为师,他请求蒲衣允许自己随时请教拜访,老师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那个他俩谈论大道的地方,便被人们称为“讲道台”。
  帝尧不辞劳苦找到多位圣贤高人,让他们出来共同治理天下。可是他屡次让贤,大家均都不受,于是,帝尧就继续担负起了治国重任。
  不过那时的历法还不健全,为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帝尧就派“羲仲”到东海之滨,观察日出,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为春分;派“羲叔”到“明都”,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的动向。以白昼最长的那天为夏;派“和仲”到“昧谷”,观察日落的情况,已昼夜平分的那天为秋分;派“和叔”到“幽都”,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的状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为冬至。
  大家通过共同研究,终于确定了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由于闰月使四季的农时更确定,所以帝尧时代的农耕文化,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因为帝尧是由神龙所化,所以他对任何灵气都特别敏感。有个叫“滴水潭”的地方很有灵气,他就带领大家到那里去发展农业生产,果然年年五谷丰登,百姓们因此安居乐业。
  为感谢上苍恩德,帝尧就带领大家选出最好的粮食,先用滴水潭的水浸泡以后,再用特殊手法去除杂质,又用一系列方法萃取精华,就成了清澈幽香的祈福之水。
  因为,是帝尧带领大家制做出来的,所以百姓们就把这种醇香的祈福水叫做“华尧”,它就是我们最古老的酒。每次出酒的时候,帝尧也总是将最好的酒先敬上苍,然后再分发给百姓们品尝,让大家共度安康的生活。
  帝尧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在他的带领下,人民生活一派繁荣兴旺。只是有件事情让帝尧非常头疼,最近,他的儿子“丹朱”越来越叛逆了,他还不服后母散宜氏的管教。
  帝尧由于事务缠身,他又没时间教育儿子,这可怎么行呢?丹朱少年气盛还不务正业,他整天游手好闲,常常聚些狐朋狗友招惹事端。为使丹朱归善,帝尧就想先教他几样本领。
  起初,帝尧觉得应该先找些丹朱感兴趣的来教他。于是,帝尧就决定先教儿子打猎。他给儿子准备好弓弩马和匹,带着儿子去围猎野兽。
  到了猎场,他们就遇到一头失群的大狼。可丹朱并不会使用弓弩,他还差一点让那头大狼吃掉,吓得丹朱再也不敢出去狩猎了。
  帝尧见丹朱不喜欢打猎,他只好叹口气道:“朱儿,我教你石子棋吧?你可别以为这棋子只是个娱乐工具,其实,这里边藏着一些行兵打仗的道理,学会了它用处可大着呢”。
  经父王这么一指点,丹朱好像觉得很有意思,他便提起了精神想学一学。见儿子有了兴趣,帝尧就赶紧用宝剑在地上划了十几道方格子。然后,他又捡来一堆小石子,和丹朱一人一半下起棋来。
  帝尧还手把手地教儿子棋术。开始几天的时候,丹朱觉得这事很新鲜,他学得也很专心,棋艺进步很快。帝尧以为儿子回心转意了,他就和散宜氏商量,只要丹朱能够上进,他就把帝位传给丹朱。
  可是没过多久,丹朱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在一些坏人的挑唆下,常常惹事生非。为了管好丹朱,帝尧就常常对他怒骂几句,以此来教训他。
  那帮人见帝尧对丹朱这样,就挑唆他道:“丹朱,既然帝尧不喜欢你,他必定会将王位传给散宜氏的那三个儿子,我看,你最好趁你那几个兄弟尚小不懂事的时候,早一点夺了帝尧的王位。”
  帝尧听到此事,可把他气坏了,他没想到自己用心血教育的儿子竟然会这样。帝尧很窝心,很恼火,他不禁扪心自问:我帝王的儿子怎么会这么不争气呀!
  帝尧无处排解自己的烦闷心情,他就来到鹿仙女的塑像前,他告诉鹿仙女道:“御妃呀,我唐尧对不起你呀。我自己没把儿子教育好,反倒让他沾染了恶习。这可怎么办呀?”
  后来,帝尧却见朱丹又变本加厉起来,气得帝尧一下子就肝气郁结,他突然大病了一场。
  见帝尧病了,散宜氏也痛心疾首。她觉得自己才是导致朱丹变坏的罪魁祸首,因为自己太宠爱这孩子了,是自己宠了朱丹这一身毛病。
  最后,散宜氏因悔恨交加,竟得了不治之症,只几个月的工夫,散宜氏便因病而亡了。
  御妃的去世,无疑给帝尧又一个沉重打击。他伤心极了,也恨透了丹朱,他再也不想见到这个让他寒心地儿子了。这一次,帝尧沉思良久,他终于发下狠心把丹朱发配到边远的南方去了。
  帝尧虽为帝王,但他执政这些年来,却从不为自己着想,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其实,帝尧执政以来,他只有短时间住在宫里,大多数时间他总是在外体察民情。
  帝尧每次出巡的时候,他也从来不搞特殊,他常常住茅草屋,吃野菜汤。他穿的是用葛藤编织的粗布衣服,他时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为了更系统地把国家管理好,帝尧则按照各种不同分类的政务需求,来任命各级管理大臣,这使得各行各业都有专人负责。
  为了及时得到人民的呼声,帝尧还专门在宫门前设立了方便百姓告御状、进忠言的“欲谏之鼓”。他还在都城的交通要道上,设立了方便百姓监督大臣行为的“诽谤之木”。
  这样以来,帝尧便能及时听到人民对他或国家重臣们提出的不同意见及建议。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解决人民的疾苦或困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