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3章桌案上的杯具(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一刀,就是曹操的屯田制度。
  这可是一刀见血啊,冀州佬顿时就萎了。
  曹操『学习』斐潜的屯田策略,在之前被杀被驱赶,或是主动逃离的士族土地上,建立了大规模的屯田机构,驻扎兵卒民夫,进行大规模的屯田,表面上确实是为了解决军粮供给的问题,但是根本上是在挖大汉士族庄园经济的墙角,让这些大小地主无法继续以粮草来掐老曹的脖子……
  曹操大概的策略,就是先用豫州压制冀州,然后等冀州被打压得差不多了,才用冀州反过来制约豫州,而曹丕历史上选择了冀州甄氏,无疑就比成天和士族子弟混在一起甚至被豫州士族所同化的曹植要更符合曹操心意……
  只不过很可惜,曹丕也就是个样子货。
  但不管怎么说,冀州依旧是一个人非常多的,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三国中后期都依旧有强大人口支撑的州郡。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人多了,也就有一些人想要小富即安,也有人会欲求不满。
  有一些人想要改变这个天下,也有一些人只想着争夺权利。
  对于大汉本身产生的弊病要如何治理,也不能说士族子弟就一点都没有考虑过……
  不能说士族子弟一定都是坏的,恰恰相反,因为生活无忧无须劳作,这些士族子弟若是专心于学问上,倒也能成为了不起的学者大儒,但这些学者大儒也同样不能代表这个大地主统治阶级就是好的。
  最为关键的,就是看统治阶级是为哪些人服务的。
  别听口号喊得多响亮,要看实际疗效怎么样。
  一个国家的律法,肯定在表面上是喊着公平公正的,但是实际上是不是同样的事件,判决是一致的呢?不分上下,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等区别,律法刑罚都是一样的呢?
  就像是后世米帝搞南棒,就是从搞女拳开始破坏其国家的律法公正,使得民众彻底对政府公信失望,也迫使南棒政府只能依靠米帝来维持统治,而无法获得南棒民众的真正支持。
  还有什么对立,会比男女对立范围更大更广泛,更有利于挑动群众打群众呢?
  这显然是一招妙棋,专门克制愚夫愚妇。
  广平沮氏的庄园门口,车马排列。
  马氏王氏等大小地主聚集于此,也是为了寻求一招妙棋来破局。
  广平的马氏王氏,显然不如沮氏有名望,所以到了沮氏此地汇集,也是应有之意。
  这些人本能的察觉到了一些危机的迫近,他们自然而然的抱团取暖。
  这种自发性的改变,或是求变,其实早在韩馥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早在韩馥担任冀州牧的时候,冀州佬就已经在试图做出一定的改良,但是也展现出了东汉士族子弟所面临转型问题时的先天弊端。
  冀州士族和执政者相爱相杀的过程,其实都是这个毛病。
  从韩馥到袁绍,再到曹操,有变化,但是并没有彻底的改变。
  韩馥是一个开始。
  韩馥,大多数人都以为这家伙就是个酒囊饭袋,但是实际上韩馥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这个最初不大的官职,到了东汉年间以后,已经取代了御史大夫,并与尚书、谒者并称为『三台』。不难看出,御史中丞这个职位很得罪人的,而被认为以软弱示人的韩馥,竟然有此经历,也说明,韩馥此人也绝非是个无能、软弱之徒。
  董卓掌权之后,为了拉拢中原士族,他选取了几位颇有名望的朝臣,将其委派到地方上担任州牧,希望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正因如此,韩馥凭借他的出身和名望,得以出任冀州牧一职。
  韩馥虽然是个典型的文官,但也懂得凭借地利优势发展。一方面,他招揽了以勇略见长的麴义。后者在凉州长大,不仅深得羌人战法,更拥有一批精锐士卒。另一方面,韩馥选择将大批颍川籍士人接到了冀州,请求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古人讲究地域情怀,故而韩馥的同乡荀湛、辛评、郭图等人,纷纷走上了冀州的舞台。
  这也能说明,韩馥对汉末局势有着相当清楚的认识,并采取了积极方式应对。与之相反的,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孔融。后者出任北海相时无所事事,整日放歌纵酒,丝毫不为日后作打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