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黄霑的段子(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香港电影人对内地电影是有功的。
  其主要贡献来自于2003年香港和内地签订服贸协议之后,产生的合拍制度。
  合拍制度规定,如果一部港片里一半主创人员来自内地,就可以享受国产片的待遇。
  比如男主角是香港的,那女主角就必须是内地的。
  从那时候开始,香港电影人开始集体北上。
  虽然他们拍了很多烂片,往死里坑内地投资人。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为内地培养了大量的电影人才。
  首先,为了达成合拍片的标准进入内地市场捞钱,香港电影献祭了自家的女明星,捧出了内地的“四旦双冰”。
  除了这些前台明星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许多幕后从业人员。
  很简单的道理,在哪里开工,就在哪里招人。
  香港电影人在不断北上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将香港电影的技巧,通过工作,带给了内地。
  内地的年轻人进入合拍片的剧组,经过历练之后,慢慢就可以独立出来。
  像剪辑、武指、美指、道具这些专业工种,很多都是香港电影人一手带出来的。
  比如说龙虎武师行业,无数内地的年轻人从跟班开始做起,从外围做到正围,最后做到武术指导、导演的也不乏其人。
  比如《目中无人》系列、《东北警察故事》系列的导演秦鹏飞,一开始就是跟着董玮做龙虎武师的。
  秦鹏飞十几岁开始,就跟着董玮拍《墨攻》、《画皮》、《木兰》、《十月围城》、《通天帝国》、《剑雨》……
  一直干了十年,到了《荡寇风云》,就正式晋级武术指导,再然后就升格做导演。
  他跟谢苗合作的一系列作品,虽然是网大,但也算是国产动作片的诚意之作了。
  秦鹏飞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段话:“在我的印象当中,很少没有跟过香港指导,自己独立打拼出来的。
  这几年可能有一些小孩跟的是大陆的动作指导了,但是那个动作指导再往上,他的师承也是香港的指导。”
  此消彼长,大量的从业人员北上,留守香港的寥寥无几,造成的后果就是香港电影人材的空心化。
  到后来,香港本土的武指团队,就剩一个钱嘉乐还在坚持了。
  也没什么年轻人加入,因为又累又没前途,一年都没几部电影开工。
  ……
  最近两年,白杨电视公司在拍摄电视剧的时候,大量启用内地新人。
  周杰、徐真、周汛、李彬彬、宁静等内地演员因此迅速走红。
  但电视剧的影响力终究有限,想要形成文化潮流,还得靠电影。
  目前内地电影以国营厂为主,一年的产量在一百部左右,制作成本也不大。
  以这样的规模,是吸引不到什么人才的。
  所以,将电影定义成产业,放民营资本进入,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