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回 柳暗花明 李宗仁叶落归根 一筹莫展 白崇禧困死孤岛(1 / 5)
盎格鲁林镇坐落在新泽西州与纽约市区交接的地方。从小镇开车出发,跨过那座大铁桥,约一小时,便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都会纽约。
李宗仁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逃离南宁后,专机直飞香港。 十二月五日,由香港飞往美国。十二月七日,李宗仁到达纽约后,即入长老会医院检查身体。 十二月十九日,进行胃溃疡手术,手术过程顺利。 一九五〇年一月二十日,李宗仁治愈出院。
此时,白崇禧指挥的华中部队已经在广西全军覆灭。蒋介石在台湾积极准备复职,台湾的国民党监察院则提出了弹劾李代总统案。环顾中国,大陆他回不得,台湾他去不得,香港又非他立足之地。他只得和夫人郭德洁乘车在纽约附近寻觅一个栖身之地。终于,盎格鲁林镇以其古朴的风格,乡野似的宁静,成为经历了狂风巨浪生活后的李宗仁夫妇的避风港湾。他们以六万多美元,买下了坐落在盎格鲁林镇中心的一座砖砌的两层花园洋楼。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李宗仁在这里住了十六个年头。他虽然成了纽约郊区纽华克城移民局管辖下的一名永久性移民,但他却仍然保留着中国国籍。
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一日,李宗仁整天差不多都待在他的花园中,给他的花木浇水。隔壁的住家是一位高大健壮的美国邻居,叫贝拉夫人。此时,贝拉夫人正抱着她的宠物——一只雪白的小狗,站在爬满藤蔓的篱笆前跟李宗仁打招呼:“李先生,您的花种得真好!”李宗仁抬起头来,微笑着说:“好,好,谢谢您夫人!”
李宗仁夫妇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住宅
小镇仍是那么宁静,花园中仍是那么宁静,就连从大西洋上刮过来的风,也静得出奇,它轻轻地从那掩映的花木枝头上飘过,便了无声息地消失了。
可是,此刻在李宗仁的心中,却像台风掠过海面一般,正掀起层层巨大的波澜。明天,他便要悄悄地告别他生活了十六个年头的这座小洋楼,飞往瑞士的苏黎世,在那里与专程前来接他的程思远会面,然后飞回他日夜思念的祖国。关于他回归祖国的事,只有他的夫人郭德洁和幼子李志圣,他的挚友——前国民党政府地政部长吴尚鹰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已经摸索了十几年,冥思苦想了十几年。开始,他曾幻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海外搞“第三势力”。一九五〇年,李宗仁在吴尚鹰的推动下,以中国国民党复兴委员会名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亲自去旧金山活动。可是不久,他就发现,在海外搞什么政治活动,既无活动基地,也没有群众基础,毫无作为,遂死了这个心愿。
一九五五年四月,亚洲和非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大陆对台湾的政治立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内政问题。美国造成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这是中美之间的国际问题。为了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政府愿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李宗仁在报上看到了周总理的声明,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他认为台湾问题必须解决,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声明,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正确的途径,凡属爱国之士,均应竭诚拥护,并为促其实现而共同努力。为此,他连忙写信给远在香港的程思远,请程与海外爱国人士交换意见,替他准备一个文件,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发表。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李宗仁从此失去了“代总统”的资格
一九五五年八月,李宗仁针对中国当前的形势,在美国发表了《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简称《建议》)。他在《建议》中力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百废俱兴,建设规模之大与成就之速,皆史无前例。国势日振,真可说举世瞩目。我本人虽失败去国,而对北平诸领袖之日夜孜孜,终有今日,私心弥觉可喜。我国变乱百余年,民穷财尽,今日,得此和平建设的机会,我们断不使内战出现于中国。
至于台湾,李宗仁指出,他曾一度期望蒋先生能改变作为,继承孙中山先生遗训,把台湾建成“三民主义实验区”。但是蒋先生这些年来,并无任何改革,独裁专制,且有甚于大陆时代。当然中国今日还不可能用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是这种形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中国具有充分条件并且不愿这种分裂局面继续存在时,那么台湾问题就将急转直下。所以台湾问题,只有政治解决最为有利。政治解决台湾问题,不外以下三种方式:(一)联合国暂时托管;(二)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三)维持现状。第一和第二种方式,不论对国共双方,还是任何爱国的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台湾自古以来即为中国领土,隋唐以后,祖国大陆人民同台湾关系更为密切。十七世纪明天启年间,荷兰人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一八九五年改行省。清末甲午战争后,台湾为日本侵占五十年。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前述第一、二两种方式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接受,则维持现状,势所难免。但是,现状不能长此维持下去,只要台湾尚未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大业就尚未完成,就不会永远无所举动。
李宗仁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国共再度和谈,中国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经过谈判可能得一和平折中方案。
第二条,美国应发表正式声明,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可以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自治州。然后,在美国撤走其第七舰队的同时,实行台湾海峡地区非军事化。
只有通过这样的办法,才能免除台湾海峡的战争危险。经过长期的和平,两个敌对政府间的彼此仇恨就会逐渐消失,然后就能够为国家统一做出安排。
李宗仁说:“我以过去亲身参与中国政治的体验,观察今日的世局,自信颇为冷静而客观。我惟愿中国富强,世界和平,也就别无所求了。”
他在《建议》最后说:“蒋先生比我年长四岁,今年六十七岁了,他在漫长的一生中饱经忧患。如果他能毫无个人成见地回顾一下近百年来我国所发生的一切,能像我一样客观地展望一下我们可爱祖国的前程,我可以完全肯定地说,他会同意我的意见的。”
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这是自一九四九年以来他在政治立场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他的这一转变,立刻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第二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了程思远,他对程思远说:“李宗仁先生去年发表了一个声明,反对搞‘台湾托管’,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台湾问题由中国人自己协商解决。这是李先生身在海外心怀祖国的表现。我们欢迎李先生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回来看看。”
当程思远把这情况函告李宗仁时,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一年,程思远应周恩来总理之邀,三上北京,除参观祖国大好河山之外,便是向周恩来汇报李宗仁思想变化的情况。这期间,李宗仁思乡心切,一九六〇年秋,他请夫人郭德洁专程到香港秘密与程思远夫妇会面,以便具体安排他的欧洲之行。此行,李宗仁准备以探亲的名义,在欧洲的瑞士与程思远见面。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维护领土完整,对印度扩张主义的挑衅进行了自卫反击。帝国主义便颠倒黑白,借此进行猖狂的反华活动,李宗仁在美国发表了《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简称《探讨》)。李宗仁在《探讨》一文中指出:“美国朝野为憎恶中共,竟抹煞客观真理,认定西藏非中国的一部分,并以中共对西藏的改革措施为侵略行为。须知,这在隋、唐时代,中国政府即享有对西藏的宗主权。千余年来,即西藏土著亦未尝否认。近百年来,英国觊觎西藏,然亦未敢否认中国对西藏宗主权的事实。民国以后,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藏族为中华民族主要成员之一,西藏更为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朝野为厌恶中共,便歪曲事实,硬欲将西藏划出中国版图,其幼稚无知,岂不可笑?”
李宗仁指出:中印边界线几世纪以来都未划定,尼赫鲁先生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个问题,随后入侵中国边境?为什么又拒绝与中国进行谈判?看来他在边界问题之外,还另有动机。第一,利用边界问题解决印度内部困难;第二,想利用中印冲突来争取美援。美国朝野抨击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这样做对美国毫无裨益,徒伤中国人的感情,宜三思之。
李宗仁发表《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是他晚年政治上的一大转变。而《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一文的发表,则是他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的又一飞跃。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尔伯博士曾对记者说:“我因为李宗仁先生写回忆录,而采访他多次,同李宗仁先生认识已有八年的历史。他在中印边界事件中,采取支持中共的立场,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中国人之故。”
李宗仁先生是位正直的中国人,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炎黄子孙!
一九六三年夏天,李宗仁接见了意大利米兰的《欧洲周报》女记者奥古斯托·玛赛丽,纵谈天下大事与中国问题。七月十四日,《欧洲周报》以显著版面,刊登了奥古斯托·玛赛丽写的名为《李宗仁先生访问记》一文。李宗仁在与这位女记者的谈话中,毫不掩饰他的观点,他坦率地说:“我像蒋介石和国民党一样,是一个失败者。唯一的区别是,我完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作为个人来说,我自己无关紧要,我不能妨碍中国的前途和她的进步。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我不把我的错误归咎于任何人。这些错误是我的,我不说我受骗了,他们抛弃了我。谁这样做是有充分理由的,而我就是提供这些理由的人。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像我们今天有的这样一个国家呢?”
一个失败者能为他的对手的胜利而感到自豪,能为他们治理国家的巨大政绩而感到欢欣鼓舞,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下旬,李宗仁在苏黎世以探亲休养为名,与秘密前来的程思远会面。这是自一九四九年底他们在香港别后的首次重逢。时间整整过去了十四年。程思远见李宗仁的头变秃了,双鬓也白了,但精神矍铄,他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李宗仁拉着他的手,到一家咖啡馆,找到了一个僻静的座位,彼此畅谈阔别后的情况。 ↑返回顶部↑
李宗仁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逃离南宁后,专机直飞香港。 十二月五日,由香港飞往美国。十二月七日,李宗仁到达纽约后,即入长老会医院检查身体。 十二月十九日,进行胃溃疡手术,手术过程顺利。 一九五〇年一月二十日,李宗仁治愈出院。
此时,白崇禧指挥的华中部队已经在广西全军覆灭。蒋介石在台湾积极准备复职,台湾的国民党监察院则提出了弹劾李代总统案。环顾中国,大陆他回不得,台湾他去不得,香港又非他立足之地。他只得和夫人郭德洁乘车在纽约附近寻觅一个栖身之地。终于,盎格鲁林镇以其古朴的风格,乡野似的宁静,成为经历了狂风巨浪生活后的李宗仁夫妇的避风港湾。他们以六万多美元,买下了坐落在盎格鲁林镇中心的一座砖砌的两层花园洋楼。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李宗仁在这里住了十六个年头。他虽然成了纽约郊区纽华克城移民局管辖下的一名永久性移民,但他却仍然保留着中国国籍。
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一日,李宗仁整天差不多都待在他的花园中,给他的花木浇水。隔壁的住家是一位高大健壮的美国邻居,叫贝拉夫人。此时,贝拉夫人正抱着她的宠物——一只雪白的小狗,站在爬满藤蔓的篱笆前跟李宗仁打招呼:“李先生,您的花种得真好!”李宗仁抬起头来,微笑着说:“好,好,谢谢您夫人!”
李宗仁夫妇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住宅
小镇仍是那么宁静,花园中仍是那么宁静,就连从大西洋上刮过来的风,也静得出奇,它轻轻地从那掩映的花木枝头上飘过,便了无声息地消失了。
可是,此刻在李宗仁的心中,却像台风掠过海面一般,正掀起层层巨大的波澜。明天,他便要悄悄地告别他生活了十六个年头的这座小洋楼,飞往瑞士的苏黎世,在那里与专程前来接他的程思远会面,然后飞回他日夜思念的祖国。关于他回归祖国的事,只有他的夫人郭德洁和幼子李志圣,他的挚友——前国民党政府地政部长吴尚鹰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已经摸索了十几年,冥思苦想了十几年。开始,他曾幻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海外搞“第三势力”。一九五〇年,李宗仁在吴尚鹰的推动下,以中国国民党复兴委员会名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亲自去旧金山活动。可是不久,他就发现,在海外搞什么政治活动,既无活动基地,也没有群众基础,毫无作为,遂死了这个心愿。
一九五五年四月,亚洲和非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大陆对台湾的政治立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内政问题。美国造成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这是中美之间的国际问题。为了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政府愿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李宗仁在报上看到了周总理的声明,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他认为台湾问题必须解决,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声明,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正确的途径,凡属爱国之士,均应竭诚拥护,并为促其实现而共同努力。为此,他连忙写信给远在香港的程思远,请程与海外爱国人士交换意见,替他准备一个文件,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发表。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李宗仁从此失去了“代总统”的资格
一九五五年八月,李宗仁针对中国当前的形势,在美国发表了《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简称《建议》)。他在《建议》中力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百废俱兴,建设规模之大与成就之速,皆史无前例。国势日振,真可说举世瞩目。我本人虽失败去国,而对北平诸领袖之日夜孜孜,终有今日,私心弥觉可喜。我国变乱百余年,民穷财尽,今日,得此和平建设的机会,我们断不使内战出现于中国。
至于台湾,李宗仁指出,他曾一度期望蒋先生能改变作为,继承孙中山先生遗训,把台湾建成“三民主义实验区”。但是蒋先生这些年来,并无任何改革,独裁专制,且有甚于大陆时代。当然中国今日还不可能用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是这种形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中国具有充分条件并且不愿这种分裂局面继续存在时,那么台湾问题就将急转直下。所以台湾问题,只有政治解决最为有利。政治解决台湾问题,不外以下三种方式:(一)联合国暂时托管;(二)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三)维持现状。第一和第二种方式,不论对国共双方,还是任何爱国的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台湾自古以来即为中国领土,隋唐以后,祖国大陆人民同台湾关系更为密切。十七世纪明天启年间,荷兰人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一八九五年改行省。清末甲午战争后,台湾为日本侵占五十年。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前述第一、二两种方式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接受,则维持现状,势所难免。但是,现状不能长此维持下去,只要台湾尚未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大业就尚未完成,就不会永远无所举动。
李宗仁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国共再度和谈,中国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经过谈判可能得一和平折中方案。
第二条,美国应发表正式声明,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可以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自治州。然后,在美国撤走其第七舰队的同时,实行台湾海峡地区非军事化。
只有通过这样的办法,才能免除台湾海峡的战争危险。经过长期的和平,两个敌对政府间的彼此仇恨就会逐渐消失,然后就能够为国家统一做出安排。
李宗仁说:“我以过去亲身参与中国政治的体验,观察今日的世局,自信颇为冷静而客观。我惟愿中国富强,世界和平,也就别无所求了。”
他在《建议》最后说:“蒋先生比我年长四岁,今年六十七岁了,他在漫长的一生中饱经忧患。如果他能毫无个人成见地回顾一下近百年来我国所发生的一切,能像我一样客观地展望一下我们可爱祖国的前程,我可以完全肯定地说,他会同意我的意见的。”
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这是自一九四九年以来他在政治立场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他的这一转变,立刻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第二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了程思远,他对程思远说:“李宗仁先生去年发表了一个声明,反对搞‘台湾托管’,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台湾问题由中国人自己协商解决。这是李先生身在海外心怀祖国的表现。我们欢迎李先生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回来看看。”
当程思远把这情况函告李宗仁时,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一年,程思远应周恩来总理之邀,三上北京,除参观祖国大好河山之外,便是向周恩来汇报李宗仁思想变化的情况。这期间,李宗仁思乡心切,一九六〇年秋,他请夫人郭德洁专程到香港秘密与程思远夫妇会面,以便具体安排他的欧洲之行。此行,李宗仁准备以探亲的名义,在欧洲的瑞士与程思远见面。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维护领土完整,对印度扩张主义的挑衅进行了自卫反击。帝国主义便颠倒黑白,借此进行猖狂的反华活动,李宗仁在美国发表了《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简称《探讨》)。李宗仁在《探讨》一文中指出:“美国朝野为憎恶中共,竟抹煞客观真理,认定西藏非中国的一部分,并以中共对西藏的改革措施为侵略行为。须知,这在隋、唐时代,中国政府即享有对西藏的宗主权。千余年来,即西藏土著亦未尝否认。近百年来,英国觊觎西藏,然亦未敢否认中国对西藏宗主权的事实。民国以后,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藏族为中华民族主要成员之一,西藏更为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朝野为厌恶中共,便歪曲事实,硬欲将西藏划出中国版图,其幼稚无知,岂不可笑?”
李宗仁指出:中印边界线几世纪以来都未划定,尼赫鲁先生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个问题,随后入侵中国边境?为什么又拒绝与中国进行谈判?看来他在边界问题之外,还另有动机。第一,利用边界问题解决印度内部困难;第二,想利用中印冲突来争取美援。美国朝野抨击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这样做对美国毫无裨益,徒伤中国人的感情,宜三思之。
李宗仁发表《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是他晚年政治上的一大转变。而《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一文的发表,则是他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的又一飞跃。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尔伯博士曾对记者说:“我因为李宗仁先生写回忆录,而采访他多次,同李宗仁先生认识已有八年的历史。他在中印边界事件中,采取支持中共的立场,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中国人之故。”
李宗仁先生是位正直的中国人,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炎黄子孙!
一九六三年夏天,李宗仁接见了意大利米兰的《欧洲周报》女记者奥古斯托·玛赛丽,纵谈天下大事与中国问题。七月十四日,《欧洲周报》以显著版面,刊登了奥古斯托·玛赛丽写的名为《李宗仁先生访问记》一文。李宗仁在与这位女记者的谈话中,毫不掩饰他的观点,他坦率地说:“我像蒋介石和国民党一样,是一个失败者。唯一的区别是,我完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作为个人来说,我自己无关紧要,我不能妨碍中国的前途和她的进步。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我不把我的错误归咎于任何人。这些错误是我的,我不说我受骗了,他们抛弃了我。谁这样做是有充分理由的,而我就是提供这些理由的人。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像我们今天有的这样一个国家呢?”
一个失败者能为他的对手的胜利而感到自豪,能为他们治理国家的巨大政绩而感到欢欣鼓舞,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下旬,李宗仁在苏黎世以探亲休养为名,与秘密前来的程思远会面。这是自一九四九年底他们在香港别后的首次重逢。时间整整过去了十四年。程思远见李宗仁的头变秃了,双鬓也白了,但精神矍铄,他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李宗仁拉着他的手,到一家咖啡馆,找到了一个僻静的座位,彼此畅谈阔别后的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