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将士归玉门_141.雾战(2 / 3)
单于回过头来,眼神竟有点迷离:“他是我心中的白屋王,是英雄,又像镜子。英雄不该在不堪时死去,不然我也觉得会……很不堪。奇怪吧?”
右贤王统着前军继续在雾中“潜”行,因为就像走在深水中。所有人都骑着马,却不敢奔驰,因为前路不清,也怕一旦跑起来,越跑越散,队伍脱节,甚至迷失方向。这是一种很不匈奴的行军方式,队伍紧密地连着,像条奇长的爬虫,在雪地里蜿蜒扭动。
队伍沉默着前进了十余里,有人开始觉得有心悸的感觉,好像心脏被什么牵引,咚咚地响。后来发现是地面在低沉震颤,像地心传来的鼓声……
前方的雾气里慢慢浮出了许多庞大的影子,踏着抨击心脏的步点。
“魔——兽!”
参加过疏勒战斗的匈奴士兵惊恐地喊着,前锋队伍一下就乱了。
单于的中军最过庞大和臃肿,因为与龙庭随行的有众多的官员和奴仆。中军已经开始启动了,慢慢地穿过巨石。等到行过大半,单于就会从巨石上下来,进入已经布好的仪仗队伍……但就在此时,从后军传来了嘈杂的声音,隐隐好像是杀声。
单于在巨石上向南边张望,却什么也看不见。
一个传令兵奔驰到石下报告,后军遇袭!
“看来汉人还是翻山过来了。”单于开始发令,“命呼衍王稳住阵脚,拦住山口!”
“尊贵的单于,我们得走了。”大萨满道。
“这时候走?我草原的子民可都看着呢。”单于笑,“这个鬼天气!这时候队伍不能散开,散开了很难再聚在一起。就让那些奴仆拉着龙庭辎重先走,所有铁骑留下!”
班超带着一千汉骑和一千鄯骑,由玄英带路,翻越天山。
在山阳还好,翻到山阴处,竟是暴风雪,待下了山,发现大雾弥漫,看不到十丈以外的地方。整个队伍只好连在一起。
班超要求制定一个口令,好在大雾里看不清对方时,相互辨认。
班昭建议:“很简单,寻求辨认,就喊‘三十六骑!’,听到了就回应‘同命同心!’”
于是班超要求两千人都要牢记这个口令:三十六骑,同命同心。在西域,鄯善人与汉人接触最频繁,鄯善王还有汉人血统,所以汉语口令对鄯善兵不是难事。
再往前行,班超要求尽量静默,唯有马的喷鼻声,和蹄踏深雪的扑哧声。如此行进了两三里,发现前方雪地不再平整,有留下的马蹄印和车辙。班超让全队降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玄英道:“应该靠近山口了。虎头就在半山上。”
“看来匈奴人没有走,一直都驻扎在车师。”班超心
有些下沉,如果匈奴人一直都在,一座孤堡怎么可能维持大半年呢?但随即又有侥幸心理在辩护——如果耿恭他们都死了,匈奴人不需要还在这儿扎营啊……
雾气前方突然传来了叫声,是匈奴语,像是在辨认身份。
班超喝了一声,挺枪就向声音杀去。
经过几次疆场大战,班超发现在马上使剑还是有些吃亏的。于是他拖了把长枪,挎了短刀,把非攻剑背在了背上。班超在遇见沙门法兰之前,没见过学习能力比自己强的人,除了艺术这类过于依靠天赋的东西,班超学什么几乎都能信手拈来。他跟耿恭一起长大,一起打架和练武,对枪法早就烂熟于心。
班超搅动一个枪花,冲进雾里,前方显露出一队人来。班超一枪将为首的挑下,随即枪杆一抡,将三四人从马上鞭下。
风廉带着剑侍的剑阵围了上来。这队匈奴骑兵有七八十骑,瞬间就被砍刺了大半,只有十余骑号叫着散在雾气里。
雾气里匈奴人的喊叫此起彼伏,随后听见许多弦响,零星的箭雨就落了下来。之所以零星,是因为匈奴人也看不清敌人的所在,大部分的箭落在雪地里。
“冲起来!裹进去,别让他们射箭!”班超大喝一声,“玄英,你带一队人去半山的石堡!”
两千骑驰动起来,闷头撞进浓雾里的匈奴后军。兵器相撞,发出成片的锐响,雾气……竟透出些粉红来。那是血。
匈奴人蒙了,陡然身边战声四起,却看不见敌人,习惯性地往拼斗声处射几箭,可能射到的大部分是自己人。 ↑返回顶部↑
右贤王统着前军继续在雾中“潜”行,因为就像走在深水中。所有人都骑着马,却不敢奔驰,因为前路不清,也怕一旦跑起来,越跑越散,队伍脱节,甚至迷失方向。这是一种很不匈奴的行军方式,队伍紧密地连着,像条奇长的爬虫,在雪地里蜿蜒扭动。
队伍沉默着前进了十余里,有人开始觉得有心悸的感觉,好像心脏被什么牵引,咚咚地响。后来发现是地面在低沉震颤,像地心传来的鼓声……
前方的雾气里慢慢浮出了许多庞大的影子,踏着抨击心脏的步点。
“魔——兽!”
参加过疏勒战斗的匈奴士兵惊恐地喊着,前锋队伍一下就乱了。
单于的中军最过庞大和臃肿,因为与龙庭随行的有众多的官员和奴仆。中军已经开始启动了,慢慢地穿过巨石。等到行过大半,单于就会从巨石上下来,进入已经布好的仪仗队伍……但就在此时,从后军传来了嘈杂的声音,隐隐好像是杀声。
单于在巨石上向南边张望,却什么也看不见。
一个传令兵奔驰到石下报告,后军遇袭!
“看来汉人还是翻山过来了。”单于开始发令,“命呼衍王稳住阵脚,拦住山口!”
“尊贵的单于,我们得走了。”大萨满道。
“这时候走?我草原的子民可都看着呢。”单于笑,“这个鬼天气!这时候队伍不能散开,散开了很难再聚在一起。就让那些奴仆拉着龙庭辎重先走,所有铁骑留下!”
班超带着一千汉骑和一千鄯骑,由玄英带路,翻越天山。
在山阳还好,翻到山阴处,竟是暴风雪,待下了山,发现大雾弥漫,看不到十丈以外的地方。整个队伍只好连在一起。
班超要求制定一个口令,好在大雾里看不清对方时,相互辨认。
班昭建议:“很简单,寻求辨认,就喊‘三十六骑!’,听到了就回应‘同命同心!’”
于是班超要求两千人都要牢记这个口令:三十六骑,同命同心。在西域,鄯善人与汉人接触最频繁,鄯善王还有汉人血统,所以汉语口令对鄯善兵不是难事。
再往前行,班超要求尽量静默,唯有马的喷鼻声,和蹄踏深雪的扑哧声。如此行进了两三里,发现前方雪地不再平整,有留下的马蹄印和车辙。班超让全队降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玄英道:“应该靠近山口了。虎头就在半山上。”
“看来匈奴人没有走,一直都驻扎在车师。”班超心
有些下沉,如果匈奴人一直都在,一座孤堡怎么可能维持大半年呢?但随即又有侥幸心理在辩护——如果耿恭他们都死了,匈奴人不需要还在这儿扎营啊……
雾气前方突然传来了叫声,是匈奴语,像是在辨认身份。
班超喝了一声,挺枪就向声音杀去。
经过几次疆场大战,班超发现在马上使剑还是有些吃亏的。于是他拖了把长枪,挎了短刀,把非攻剑背在了背上。班超在遇见沙门法兰之前,没见过学习能力比自己强的人,除了艺术这类过于依靠天赋的东西,班超学什么几乎都能信手拈来。他跟耿恭一起长大,一起打架和练武,对枪法早就烂熟于心。
班超搅动一个枪花,冲进雾里,前方显露出一队人来。班超一枪将为首的挑下,随即枪杆一抡,将三四人从马上鞭下。
风廉带着剑侍的剑阵围了上来。这队匈奴骑兵有七八十骑,瞬间就被砍刺了大半,只有十余骑号叫着散在雾气里。
雾气里匈奴人的喊叫此起彼伏,随后听见许多弦响,零星的箭雨就落了下来。之所以零星,是因为匈奴人也看不清敌人的所在,大部分的箭落在雪地里。
“冲起来!裹进去,别让他们射箭!”班超大喝一声,“玄英,你带一队人去半山的石堡!”
两千骑驰动起来,闷头撞进浓雾里的匈奴后军。兵器相撞,发出成片的锐响,雾气……竟透出些粉红来。那是血。
匈奴人蒙了,陡然身边战声四起,却看不见敌人,习惯性地往拼斗声处射几箭,可能射到的大部分是自己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