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十六章 复起(3 / 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这个人不是袁崇焕,而是孙承宗。
  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客观的。
  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制定者。
  而从他此后的表现看,他也不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
  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言而起。
  崇祯很兴奋,兴奋得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旁边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气氛如此热烈,以至于皇帝陛下决定:休会。
  但脑袋清醒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
  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找到了袁崇焕,讨教如何五年平辽。
  照许先生的想法,袁督师的计划应该非常严密。
  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聊慰上意!
  翻译过来就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
  差点拿笔做笔记的许誉卿当时就傻了。
  他立刻小声(怕旁边人听见)地对袁崇焕说: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
  这句话意思是,皇上固然不懂业务,但是比较较真,现在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日期验收工作,你怎么办?
  袁督师的反应,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怃然自失。
  没事,牛吹过了,就往回拉。
  于是,当崇祯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袁督师就开始提要求了。
  首先是钱粮,要求户部支持,武器装备,要求工部支持。
  然后是人事,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全力支持。
  最后是言官,我在外打仗,言官唧唧喳喳难免,不要让他们烦我。
  以上要求全部得到了满足,立即。
  崇祯是个很认真的人,他马上召集六部尚书,开了现场办公会,逐个落实,保证兑现。
  会议就此结束,双方各致问候,散伙。
  在这场召对中,崇祯是很真诚的,袁崇焕是很不真诚的。因为当时的辽东局势已成定论,后金连衙门都修起来了,能够守住就算不错。你看崇祯兄才刚二十,又不懂业务,就糊弄他,是很不厚道的。
  就这样,袁崇焕胸怀五年平辽的口号,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
  可他刚走到半路,就有人告诉他,你不用去了,去了也没兵。
  就在他被皇帝召见的十天后,宁远发生了兵变。
  兵变的原因,是不发工资。
  明代财政收入来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