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二章 坚持到底的人(8 / 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
  》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皇太极的兵法教材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兵书汇编。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明代的兵书主要有《纪效新书》《百战奇略》《练兵实纪》《武备志》、《筹海图编》等。 中国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期的《军志》和《军政》,现已失传。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参考消息
  后金的举人
  后金普及文化的想法很快就落实到了应试教育上。在与大明开始交战之后,没过几年,后金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举制度。不同于中原的科举,后金朝廷对举人的要求十分严格,除去明廷的必修课,举人们还必须通晓多门外语,其中包括后金自己的满语,亲近部落的蒙语,还有科举发源地的汉语。崇祯二年,后金首次将农奴中在明读书识字的生员全部挑出,进行考试选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举。崇祯七年,后金天聪二年,第一次通过此项严格考试的十六名后金举子被后金礼部邀请赴宴,并各赐衣一套,以示嘉勉。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儿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