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三章 阴谋(3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顺治二年,清廷在御史赵继鼎的建议下开始修《明史》。由于当时史料失散极多,大学士刚林上书请求清廷出重金求购史料实录等。尽管主持编撰的洪承畴等人亦有此想法,但由于当时清廷正忙于跟南明小朝廷做斗争,并致力于消灭各地的反清或反削发起义,清廷财政吃紧,此项建议未被立即采纳。此后断断续续,康熙十八年才真正开始修撰,乾隆四年方正式刊印成册,并由史官向皇帝进呈。从开设明史馆起,到成书共历时九十四年。
  袁崇焕诡异的历史地位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站到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而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所以几百年下来,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聪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
  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