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四章 斗争技术(8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就是说说。
  到崇祯年间,驿站基本上就成了车站。按说勘合用完了,就要上交,但这事也没人管,所以许多人用了,都自己收起来,时不时出去旅游,都用一用,更缺德的,还把这玩意儿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捞点儿实惠。
  鉴于驿站好处如此之多,所以但凡过路官员,无论何等妖魔鬼怪,都是能住就住,不住也宰点儿钱,既不住也不宰的,至少也得找几个人抬轿子,顺便送一程。
  比如我国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云游各地(驿站),拿着勘合四处转悠,绝对没少用。
  刘懋建议,整顿驿站,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减轻地方负担。
  但问题是,怎么整顿。
  刘懋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裁。
  裁减驿站,开除富余人员,减开支,严管介绍信,非紧急不得使用。
  按照他的说法,只要执行这项措施,朝廷一年能省几十万两白银,且地方负担能大大减轻。
  崇祯很高兴,同意了,并且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拆了两百驿站,亡了一个国家
  一年之后,上报执行成果,裁减驿站二百余处,全国各省累计减少经费八十万两,成绩显著。
  不久之后,刘懋就滚蛋了。
  这世上,有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实际上不是,比如这件事。
  刘懋同志干这件事,基本是“损人不利己”,国家没有好处,地方经费节省了,也省不到老百姓头上,地方吃驿站的那帮人又吃了亏,要跟他拼命,闹来闹去折腾一年,啥都没有,只能走人。
  崇祯同志很扫兴,好不容易干了件事,又干成这副熊样,好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正驿站有没有无所谓,就这么着吧。
  事实上,如果他知道刘懋改革的另一个后果,估计就不会让他走了,他会把刘懋留下来,然后,砍成两截。
  因为汇报裁减业绩的人,少报了一件事:之所以减掉了八十余万两白银的经费,是因为裁掉驿站的同时,还裁掉了上万名驿卒。
  崇祯二年(1629),按照规定,银川驿站被撤销,驿卒们统统走人。
  一个驿卒无奈地离开了,这里已无容身之所,为了养活自己,他决定,去另找一份工作,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
  这个驿卒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