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六章 纯属偶然(3 / 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朝灭亡,并非是简单的政治问题,事实上,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所谓没钱,是没有白银。
  因为没钱,老百姓就要想办法变卖一切能卖的东西,最后连房子都卖光了,居无定所,就成了流民。在明代,流民问题始终困扰明朝政府。明末农民失业,卖掉土地的极多。民间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找中介人寻求买方,三方在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写明业主姓名、卖地原因、土地编号、面积、四至、议定价格、付款方式及买方姓名等。由三方签字画押,加政府官印,合约即可生效。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到崇祯接班的时候,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标志,就是货币。
  明朝的货币,是白银。
  简单地说,没钱的意思,就是没有白银,没有白银,无论你有多少经济计划,有多少财政报表,都是胡扯淡。
  举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要赈灾,必须一百万两白银,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圣旨拿到陕西,也换不来一两银子,因为没有白银,所以无法赈灾。
  好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白银。
  先纠正一下,不是没有白银,而是白银不够。
  为什么白银不够?
  这是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不太想讲,估计大家也不太想听。但不讲似乎也不行,简单说两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来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熔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上的白银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
  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纸币?
  很好,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
  但我要告诉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参考消息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正相反的一个概念。通货膨胀是指国家机构供应货币大于市场需求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指流通货币小于市场需求而令人手中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致物价整体下降,商业、企业等债务累加造成经济危机。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发行纸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无论你多牛,都要照规矩来。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规矩来。虽然他发行了纸币,一千、一万都印过,可惜的是,几百年来,大家还是认白银,就不认纸币,再牛都没用。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多余的话就不说了,你只要知道,崇祯同志是想赈灾的,之所以赈灾不成,是因为没有钱,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没有白银,之所以没有白银……
  当然,之所以西北先闹起来,除去天灾、银祸外,还有点儿地方特色。
  西北一带,向来比较缺水,比较穷困,比较没人理,外加地方官比较扯淡,所以这个地方的人,过得比较苦。
  生活艰苦,饭都没处吃,自然没条件读书。
  没条件读书,自然考不上功名,考不上功名,自然没官做。
  没官做,也得找事做。
  西北一带的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兵。
  生活艰苦,民风自然彪悍,当兵是最合适的工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