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十二章 天才的计划(8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相比而言,中国当大爷的时间,实在是比较长,自打汉朝起,基本就是世界先进国家,虽然中途闹腾过,后来唐朝时又起来了,也是全世界人民羡慕,往死了派留学生。相对而言,欧洲除了罗马帝国挺得比较久,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帮封建社会的职业文盲砍来砍去。直到明朝中期,中国都是世界领先。
  参考消息
  “助顺将军”黄道周
  相传黄道周就义后大约十年,有人在武夷山看见一个黄衫老者策杖信步于山林水泉之间,面目眉眼酷似黄圣人(其实认识他的没几个)。百姓认为黄道周已经化仙为神,于是捐款建庙,让他享受崇祀,得人间香火。为避清廷压迫,不敢直接以黄道周祠命名,便称其为“助顺将军”。乾隆年间,有黄姓移民在此请奉香火入台,于艋竹巷尾建小庙供奉。直到现在,台北市也有一座助顺将军庙,庙便位于康定路上,祭祀黄圣人的香火依然不断。
  鉴于时间太久,心态难免有点儿问题,比如后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当大爷了,就派使者到中国,见到乾隆。本意大致是要跟中国通商。
  然而,乾隆同志对他们说,回去给你们乔治(当时的英国国王)带个信,就说你的孝心我知道了,你的贡品我收到了(战舰模型),我天朝应有尽有,你就不要再费心了,给我送这些东西,是比较耽误事的,你们那里是蛮荒之地,生活很困难,好好种地,我这里东西很多,赏点儿给你,回家好好用吧。
  几十年后,在蛮荒之地种地的英国农民们,驾驶着战舰打了进来。
  这种毛病由来已久,毕竟牛了太多年,近的朝鲜、越南、日本且不说,最远的,能打到中亚、西伯利亚。自古以来,就是天朝上邦,四方来拜。外国使臣来访,表面上好吃好喝招待着,临走还捎堆东西,说天朝物产丰富,什么都有,只管拿。背地里说人家是蛮夷,没文化,落后,看你可怜,给你几个赏钱。
  牛的时候,怎么干都行。等到不牛了,还想怎么干都行,那就不行了。
  明朝的官员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没有人选择。
  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儿,叫坚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十年前,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很讨厌黄道周,讨厌这个固执、不识时务的人。我始终认为,他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直到我知道了黄道周的结局。
  参考消息
  清代是如何应对使节的
  乾隆年间,有英国使者带着英国国王的亲笔信前来觐见乾隆帝,被朝臣威胁行跪礼,最终英使以觐见教皇的礼节单膝叩拜了乾隆,双方对此都很不满意。到了同治朝,不平等条约虽然签着,对外国以番邦小国的态度却依然未曾改变。外国使节要求以觐见本国君主的礼节觐见中国皇帝,但当时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极力反对外国使节这样做。他认为朝廷的礼仪是大清朝两百年来的宝贵财富,外国人应当入乡随俗,不应该破坏祖宗旧制,辱我国体。
  七年后,当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
  唐王的地盘,大致在福建一带,他是个比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个不太有追求的下属——郑芝龙。
  郑芝龙的打算,是混,无论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郑芝龙说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郑芝龙的手里,所以说了一年多,只打雷不下雨。
  这时黄道周站出来,他说:“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
  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
  黄道周说,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乡、同学、学生,招来了一千多人。
  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号,1645),黄道周出师北伐。他的军队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武器。他们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器,叫做锄头、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担军”。
  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这是自寻死路。
  然而,黄道周坚定地向前进发,明知必死无疑。正如当年他拒绝和谈,绝不妥协。
  三个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打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