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而,宗室们并不全靠宗禄过日子,因为有时候还会拖欠,而且分到每个人手里也没多少。他们真正富有的原因是因为特权。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最简单的就是经商。虽然太祖皇帝严令禁止宗室经商,但到了中后期还是有很多宗室偷偷涉足商海,盐、茶、酒、皮草这些赚钱的买卖他们都有份。福王就曾经上书要过三千引的淮盐专卖权,万历皇帝还宠着他,不但没禁止反而默许了,真是昏庸啊。
  更有甚者,宗室们还和地方官勾结起来设卡征税,美其名曰“地方关税”,实际上就是压榨百姓、损害国家利益。林小风对这事儿绝对不能忍!他深知,如果不整顿藩王问题,大明王朝迟早会被这些吸血的蚂蟥吸干。
  没过多久,成庆华和邵师韩就来了,两人都匆匆忙忙的。这时候已经是九月末了,成庆华还在忙着春闱考试的事情,邵师韩则在边关筹粮草。他们行礼之后,郭天阳先问成庆华:“范尚书,你的玉牒带来了吗?”成庆华笑着摇摇头:“玉牒太重了,我没带来。不过我已经把人数记下来了。”郭天阳一听愣住了,刚想责备他几句,成庆华却抢先解释了起来。他详细地说明了玉牒的内容和他记录的人数,以及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准确性。郭天阳一听也没话说了,只能瞪大眼睛看着他。其实林小风要的只是数据,并不是玉牒本身,郭天阳这一问倒是多此一举了。
  不过成庆华这么做也不是故意挑事儿,他是想借这个机会让郭天阳在林小风面前出出丑,好让他换个人选。但林小风知道郭天阳忠心耿耿,能力虽然差点,但也够用了,所以就没有换人。他挥了挥手,让郭天阳退下,自己则和两个尚书讨论起了正事。
  “范尚书,现在宗室一共有多少人?”林小风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和期待。
  “回陛下,玉牒在册的有二十七万四千余人。”成庆华回答道,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他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明白林小风对藩王问题的关注程度。
  林小风听了这个数字,心中不禁一沉。二十七万四千余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他们如同一个个沉重的包袱,压在大明的肩上,让这个古老的帝国步履蹒跚。他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大明王朝迟早会被这些包袱拖垮。
  他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他知道,整顿藩王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面对重重困难和阻力。但他也明白,这是他作为帝王的使命和责任。他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为大明王朝的未来而奋斗。
  风云变幻,朝局之困
  “到底有多少人?”林小风看似随意地这么一问,然而他的眼神却透露出深邃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一切。他心里明镜似的,对这个问题早有答案,只是想听听成庆华会怎么回答。
  大明这朝代啊,积病已久,从上头的部衙到下头的地方官府,账面上的数字和实际的,那简直是两码事。成庆华恭敬地回禀:“陛下,实际上没这么多。根据去年和今年领取宗室俸禄的情况来看,大概也就二十万来号人。”
  林小风点了点头,心里对成庆华的回答表示满意。册子上写的二十七万,里头肯定有虚报的,还有些宗室被流贼害了命的。这么一减,二十万这个数倒是挺合理。
  “陛下您打算怎么办?”林小风沉默不语,邵师韩赶紧上前半步,轻声问道。师韩是户部尚书,对数字和钱袋子的事敏感得很。他知道林小风召他俩来,八成是为了藩王那些不劳而获的问题。不管别人怎么想,师韩是举双手赞成的。每年白白花出去六百万两银子,这可不是小数目!想想万历年间,宁夏那场仗才花了二百万,打东倭七百多万,播州之战又是三百万。要是能省下这六百万,大明能打多少仗啊!
  林小风又摆出一副不放在心上的样子,对俩人说:“藩王这事儿,越来越严重了,既让封地的百姓受苦,又损耗了朝廷的税收。”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忧虑,显然对这个问题已经深思熟虑过。“我作为一国之君,得想办法调和藩王和百姓的关系。”
  “陛下圣明!”师韩赶紧拍马屁,想先给林小风吃颗定心丸,免得他反悔。成庆华呢,他是内阁的二把手,没急着跟风,先琢磨林小风的意思。毕竟还没坐上头把交椅,得小心别和林小风唱反调。等哪天自己掌舵了,那才是该支持就支持,该反对就反对。这就是“在其位,谋其政”的道理。
  看林小风脸色还行,庆华才开口:“陛下,藩王宗室,都是太祖的后人。陛下要想解决他们的难题,得先了解民情。”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和试探,显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轻易表态。
  林小风微微一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光芒:“我听说老百姓被藩王折腾得够呛,不知道真假。”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和戏谑,仿佛是在试探两人的反应。
  庆华和师韩一听这话,都低头不吭声了。这怎么回答?藩王姓朱,往大了说是朝廷和藩王的矛盾,往小了说是皇家内部的事儿。接了话茬就得给林小风分担,这可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做好了得罪藩王和地方士绅,做不好皇帝还不高兴。所以,俩人都选择了沉默是金。
  林小风见他俩这态度,心里有点无奈。他后悔没叫缪一奎一起来,至少能热闹点。看着俩人都不说话,林小风反问:“二位爱卿,有没有什么好主意?”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和迫切,显然希望两人能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庆华和师韩异口同声地拱手:“陛下,藩王宗室的事儿,是皇家内部事务,臣等不便插手。”他们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谨慎,显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轻易表态。
  林小风一听,脸色沉了下来:“我叫你们来,不是要你们亲自去干,是要你们给我出出主意!”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和责备,显然对两人的态度感到失望。
  俩人还是低头不语,这时候多说多错,少说话才能保平安。林小风火了,站起来背着手说:“你们身为大明的臣子,理应为我分忧解难。这样推三阻四的,不是误国误君吗?”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和不满,显然对两人的态度感到极度失望。
  说完又觉得话重了,毕竟六部大臣都是国家的顶梁柱,不该用威胁的口气。于是又缓和了语气:“六部的事情,都得靠你们。我也不想让你们冒险。但你们总得给我出出主意,我派人去执行。”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妥协,显然已经放弃了让两人亲自去干的打算。
  一听这话,庆华和师韩心里踏实了点。庆华先开口:“陛下,万历年间其实就有对策,只是没人执行。”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和试探,显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轻易表态。
  “哦?”林小风来了兴趣,“什么对策?谁提的?”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好奇和期待的光芒,显然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是当时的翰林院检讨,后来做到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的徐光启徐大人。”庆华恭敬地回答。庆华和光启是同一辈的,可惜光启已经去世六年了。说到这里,他不禁有些感慨。
  “这事儿咱们以后再议。”林小风转头对郭天阳说,“赐座给两位爱卿。”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温和和关怀,显然已经放弃了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追究的打算。
  庆华和师韩谢了恩,坐下后,庆华接着说:“徐光启大人主要是针对藩王的俸禄和田产问题。”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严肃和认真,显然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
  “我朝的藩王田产分三种:一种是赐田,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只能收租;一种是藩王自己买的,那自然是归他们所有;还有一种叫养赡地,比如神宗赐给福王、景王、潞王的那些地。这些地的所有权……”说到这里,庆华停了一下,看向师韩,“方尚书,养赡地的事儿,还是您来说吧。”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谦逊和尊重,显然想让师韩来补充这个问题。
  师韩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说了起来:“洪武初年,河南的老百姓开荒开得热火朝天。这些地没经过买卖,所以没有官府的地契,朝廷就叫它们‘白地’。黄河一发大水,河道改了,地就荒了,老百姓再垦,又成白地了。不光河南,全国都这样。这些地的所有权,既不属于百姓,也不属于地方官府,实际上是陛下和朝廷的。白地越来越多,地方官府觉得不能白放着不收税,就开始收田租。福王、景王、潞王的养赡地,其实就是把本该归朝廷的田租转给他们了。”师韩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愤慨,显然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不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