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6章 我们也不需要烧开水(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嘛,原来真是外人!
  见到胡长贵已经陷入了深深的emo,常浩南转而把目光重新投向兰新志:
  “从这个大卫·特莱的表态来看,对方最后的信心恐怕不是什么聚变电站,而是在他们自认为拥有的“半导体优势”上面。”
  兰新志脸上也跟着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没错,目前国外的主流舆论仍然认为,咱们是通过tsmc的非法渠道获得了少量批次的7nm制程芯片……据说华盛顿那边已经派了好几个工作组,把tsmc上下给折腾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听到这里,常浩南长长地、无声地呼出一口浊气,仿佛要将胸中积压的某种情绪彻底排出:
  “既然这样,那我想……是时候把我们的牌打出去了。”
  ……
  三天后。
  晚七点整,央视综合频道的新闻节目准时开播。
  在例行播报了当日的重要时政新闻和国际动态后,画面切换。
  主持人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播报道:
  “下面播送本台记者采写的专题报道:自主创新铸‘芯’魂,国产芯片迈入新时代。”
  紧接着,是一段长达5分30秒的专题片。
  镜头首先掠过津门bhx区一片现代化、整洁宏大的厂区。
  巨大的“华芯国际”logo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随后,画面切入高度洁净的芯片生产车间。
  穿着全套无尘服的工程师们,在自动化程度极高的设备间穿梭。
  接受采访的基地主任黄炜面带自豪: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攻坚克难,华芯国际已经全面攻克了等效7纳米工艺节点的全部关键技术难关和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高精度光刻、多重曝光、原子层沉积、高深宽比刻蚀、先进金属互连等核心环节,良品率稳步提升,已达到规模化量产的要求。”
  镜头切换,展示着晶圆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被精密设备加工的细节画面,以及最终产出的、在显微镜下呈现复杂电路结构的7纳米芯片晶圆。
  “目前,我们的津门基地正在开足马力,全力生产,”黄炜继续道,语气中透露出强烈的使命感和产业担当,“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自主可控的先进制程芯片,填补因外部因素导致的市场空白,全力保障国内信息产业,特别是通信、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关键领域的芯片供应链安全与持续发展!”
  最后的镜头,似乎是定格在黄炜自信的微笑上。
  但摄影师却刻意没有使用镜头虚化。
  因此,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
  在黄炜身后不远处,一台光刻设备的侧面,喷涂着“arf-1800”的型号标识。
  当然,还有长光集团、上沪微电子集团和火炬集团的三个品牌标志。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