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4章 稳定电力联盟(2 / 3)
“那倒不是。”
彭觉先放下茶杯,果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但还没等梁建国松口气,就话锋一转,补充道:“聚变相关的技术文件还是太复杂了,常院士以前看其他资料还要比这更快的。”
“……”
梁建国一时无语,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内心受到的震撼无以复加。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会议室里始终维持着安静的状态,只有常浩南偶尔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的声音,以及偶尔翻阅纸张的沙沙声。
正当梁建国几乎快要被这种专注的寂静催眠时,忽然听到常浩南提高音量叫道:
“找到了!”
梁建国和彭觉先几乎同时从椅子上弹起来,快步来到电脑屏幕前。
只见常浩南用鼠标光标在数据波形图上快速圈出了几个区域:
“你们看这几组数据,特别是在破裂前约3.5毫秒的这个时间点上,环向场线圈的电流波动异常,与之耦合的真空室壁上的感应涡流监测点数据出现尖峰,同时伴随有巨大的径向电磁力负载反馈……这是非常典型的、因极向场快速变化感生出强大环向涡流的特征!”
说完之后,他又调出了一个结构图文件:“这是tcv装置的真空室和冷屏结构设计图。看这里,它的剖面形态和导体回路设计,明显是基于经典的‘普林斯顿-d’型方案衍生而来。”
“但这种设计在处理高场强下的瞬态电磁过程时,存在固有的涡流密度计算误差,会导致环向场磁力线的中心线与环形等离子体的实际内边界之间产生电磁干涉。这种干涉效应会显著加剧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极易诱发快速向上的垂直位移事件(vde)……”
“……”
常浩南的语速很快,好在梁建国和彭觉先本身也是顶尖专家,基本听懂了个七七八八。
“所以常院士,您的意思是,tcv装置的破裂问题,根源在于其真空室结构设计与高场强运行模式不匹配,而并非sni提供的这套磁场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或能力不足?”
“非常正确。”常浩南肯定地点头,“sni的磁场系统是健康的,甚至可以说是性能过剩的,完全可以让这套系统按照17.5t的设计强度,而非15t的标定强度运行!”
听到这里,彭觉先的嘴角当即上扬起一个弧度。
这意味着“聚能一号”凭空获得了一份巨大的性能红利。
一套标称15t,实则可按17.5t甚至更高标准使用的超导磁场系统,无疑将显著提升示范堆的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和最终的能量增益预期。
但很快,他心中又浮现出几分顾虑。
“常总,如果我们要按照17.5t的强度来用,那相关的复核计算、局部结构的加强设计、乃至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修改……这一系列工作会不会大幅延后示范堆的工程进度?”
“不会。”常浩南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聚能一号’从一开始就基于全新的理论设计,完全避免了tcv那类装置的固有缺陷,而且对于磁场系统的运行上限调整,本质上只是在中央控制系统的软件层面解锁一个预设的参数限制,无需对硬件本身进行任何改动……”
“……”
“总之,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只要子系统的生产过程不掉链子,那么‘聚能一号’示范堆就能在18个月之内完成全部建设工作,并实现等离子体点火。”
18个月!
如此清晰而明确的时间点,让彭觉先和梁建国大为振奋。
他们知道,常浩南一般不会轻易给出时间上的保证。
但只要出口,必有十足把握。
很快,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论就形成了正式的技术报告,并被迅速上报。 ↑返回顶部↑
彭觉先放下茶杯,果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但还没等梁建国松口气,就话锋一转,补充道:“聚变相关的技术文件还是太复杂了,常院士以前看其他资料还要比这更快的。”
“……”
梁建国一时无语,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内心受到的震撼无以复加。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会议室里始终维持着安静的状态,只有常浩南偶尔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的声音,以及偶尔翻阅纸张的沙沙声。
正当梁建国几乎快要被这种专注的寂静催眠时,忽然听到常浩南提高音量叫道:
“找到了!”
梁建国和彭觉先几乎同时从椅子上弹起来,快步来到电脑屏幕前。
只见常浩南用鼠标光标在数据波形图上快速圈出了几个区域:
“你们看这几组数据,特别是在破裂前约3.5毫秒的这个时间点上,环向场线圈的电流波动异常,与之耦合的真空室壁上的感应涡流监测点数据出现尖峰,同时伴随有巨大的径向电磁力负载反馈……这是非常典型的、因极向场快速变化感生出强大环向涡流的特征!”
说完之后,他又调出了一个结构图文件:“这是tcv装置的真空室和冷屏结构设计图。看这里,它的剖面形态和导体回路设计,明显是基于经典的‘普林斯顿-d’型方案衍生而来。”
“但这种设计在处理高场强下的瞬态电磁过程时,存在固有的涡流密度计算误差,会导致环向场磁力线的中心线与环形等离子体的实际内边界之间产生电磁干涉。这种干涉效应会显著加剧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极易诱发快速向上的垂直位移事件(vde)……”
“……”
常浩南的语速很快,好在梁建国和彭觉先本身也是顶尖专家,基本听懂了个七七八八。
“所以常院士,您的意思是,tcv装置的破裂问题,根源在于其真空室结构设计与高场强运行模式不匹配,而并非sni提供的这套磁场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或能力不足?”
“非常正确。”常浩南肯定地点头,“sni的磁场系统是健康的,甚至可以说是性能过剩的,完全可以让这套系统按照17.5t的设计强度,而非15t的标定强度运行!”
听到这里,彭觉先的嘴角当即上扬起一个弧度。
这意味着“聚能一号”凭空获得了一份巨大的性能红利。
一套标称15t,实则可按17.5t甚至更高标准使用的超导磁场系统,无疑将显著提升示范堆的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和最终的能量增益预期。
但很快,他心中又浮现出几分顾虑。
“常总,如果我们要按照17.5t的强度来用,那相关的复核计算、局部结构的加强设计、乃至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修改……这一系列工作会不会大幅延后示范堆的工程进度?”
“不会。”常浩南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聚能一号’从一开始就基于全新的理论设计,完全避免了tcv那类装置的固有缺陷,而且对于磁场系统的运行上限调整,本质上只是在中央控制系统的软件层面解锁一个预设的参数限制,无需对硬件本身进行任何改动……”
“……”
“总之,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只要子系统的生产过程不掉链子,那么‘聚能一号’示范堆就能在18个月之内完成全部建设工作,并实现等离子体点火。”
18个月!
如此清晰而明确的时间点,让彭觉先和梁建国大为振奋。
他们知道,常浩南一般不会轻易给出时间上的保证。
但只要出口,必有十足把握。
很快,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论就形成了正式的技术报告,并被迅速上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