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南山之战(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南山山脚下。
  数万明军排成一字长蛇阵对面的八旗兵发起了进攻。
  八旗兵分成三路应对。
  第一路精锐步兵占据南山的制高点,居高临下防守。
  其余两路精锐骑兵则守住南山东西两侧的山脚,防止明军切断山上守军下山的道路。
  一旦下山的道路被切断,山上的守军将无法获得补给。
  粮草之类的倒还好说,可以提前大量囤积。
  最麻烦的是水。
  南山地势不高且没有水源。
  山的北面虽然就有一条可以取水的小凌河,然而去往北面的山路蜿蜒曲折,地势高低起伏,拉水的马车和牛车根本无法通过。
  仅凭人力运水根本无法满足大军的用水需求。
  王永吉骑在马上,用千里眼观察了一会后目视北方:“传令,进攻!”
  轰!
  中军号炮漆黑的炮口喷出一道红色的火舌。
  哗啦!呜!
  中军令旗挥舞的同时,号角声一并响起。
  万余明军组成第一梯队,朝南山发起了进攻。
  在距离南山一里时,山上的守军点燃了火炮的引信。
  轰隆声中,数十枚大号实心炮弹砸向明军。
  在当时。
  无论是红夷大炮还是其他火炮,严格意义上都是滑膛炮。
  而发射实心弹的滑膛炮杀伤力主要靠跳弹。
  炮弹发射出去后与地面接触后会被弹起来,向远处继续飞行,然后再次落地,如此循环数次,直到耗尽炮弹的动能或者遇到障碍物停止。
  又叫打水漂。
  炮弹“打水漂”和石头子打水漂一样,接触角度不能太大。
  否则会直接砸入水中\/土里。
  所以这就要求架炮的地点距离地面不能太高,否则炮弹会直接砸在地面,无法形成弹跳。
  其次地面不能太软。
  地面越软,炮弹与地面接触时被吸收的动能就越多,弹跳的次数也就越少。
  十九世纪初期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就有这个原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