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陈秋时代的和声交响(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后因为时间冲突,他们需要去做那些有钱的工作,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离开乐团了。
  正常一个乐团可能能有个四五百人,然后每次排练也就去个五六十人,每次排练的五六十人还不固定。
  你就想一下,你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你需要去做一个软件,然后你手下的员工彼此都看不懂对方写的代码。
  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几个员工一起负责某个功能,然后将其实现。
  但是今天是小a跟小b两人写,然而第二天是小b跟小c写,小c看不懂小a写的,然后就只能自己去写,写了另外一遭代码。
  然而小c还没写完呢,他就有其他的事情不干了,然后活交给小d跟小e去做,没有任何的工作交接,大家彼此还是看不懂对方写的代码,所以他们还是只能重写。
  搞音乐也差不多。
  我跟我组里面的几个人排练,我们是要求所有人都相同的进度,然后在指挥的带领下完成同样的一首作品。
  结果回头排练的时候,每个人的进度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实力还不一样,指挥指挥的方法也没有办法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你指挥能指挥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就算不错了,还指望出成绩?
  简直就是做梦。
  所以如果你想要有一个完整的乐团,你基本上就只有那么几条路。
  一,大家都有钱有闲。
  比如说像某些老年乐团,某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乐团,再或者是单位里面的乐团。
  反正没啥事,大家找个指挥一起来排练弄就是了。
  二,把钱给够。
  比如说贵城交响乐团那样,每年三四千万的费用,每个乐团成员都可以以乐团为生,大家也会更将这件事当成他们的职业去做,而不是当成闲暇的娱乐。
  最主要的便是这两点,其他的可能还有,但是也都不是什么正路。
  就比如说像和声交响乐团。
  大家一开始的时候最主要是想要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然后逐渐从证明自己,变成了获取更高荣誉。
  他们是非常清楚,自己完全可以通过陈秋,通过和声交响乐团走上职业之路,所以他们才敢向陈秋下注,让自己跟着陈秋继续走下去,而不是中途下车,准备找其他的发展方向。
  和声交响乐团的发展很是少见,但是能发展成现在这样,只能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最主要还是陈秋指挥的个人魅力。
  他跟乐团成员聊了一会儿后,便被陈秋请到了音乐厅的角落,让他去角落采访,他们乐团那边的人要开始排练了。
  和声交响乐团的排练并没有避讳吉喆。
  吉喆也很清晰地看到了乐团排练时候,陈秋与众人交流时候的方式。
  他不得不承认,陈秋的指挥,是他见过所有指挥之中,最有意思的,最友善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
  陈秋他会听很多人的意见,然后跟大家讨论,寻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演绎。
  可能这个就是和声的感觉?
  吉喆不太确定,但是陈秋的排练给了他很多的想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