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五章 大结局(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恭敬地行礼回道:“小子的父亲是魏叔玉。”
  李孝恭颔首道:“难怪呢,是郑公的孙子,这孩子长得像郑公,太像了,与郑公一模一样。”
  李泰也是抚须笑着,“是呀,还以为郑公又回来了。”
  张阳打开手上的卷宗看着。
  临近立冬了,太子就要登基各国的使者也都来了。
  波斯使者入太极殿面见,李承乾希望波斯王退位,可波斯王卑路斯一直推诿。
  最后李承乾下令,让波斯迁徙至咸海附近,让出绝大部分的土地,纳入安西都护府的管辖。
  还未登基,李承乾就给了各个使者一个很小气又苛刻的印象,一言不合就让波斯让出了土地。
  南诏终于并入了大唐的领土,成为了大唐的领地,因南诏几次扩张,管制困难,李承乾在南诏建立了南诏都护府,以此来控制南海。
  高卢人得到了耶鲁撒冷之后,越发地肆无忌惮,借机扩张,已经与巴比伦都护府产生了冲突。
  席君买与张士贵得到李承乾的准许,两位老将军带着兵马开始北上攻打高卢人。
  一场席卷欧洲的战争就要开始,这一仗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当李承乾下旨,劝谏的言官数不胜数,奏章很快就堆满了东宫。
  贞观一朝已征战够多了,自贞观八年以来,不论是扫平天山,震慑吐蕃,这些战事一直进行到了贞观十六年。
  现在好不容易歇两年又要北征高卢人。
  人们担忧战争越多,会成为社稷的负累。
  不仅仅是对外的战事,李承乾对内部开始收紧,这个严苛的储君着重加大监查的力度。
  除了兵权,李承乾赋予了御史台,刑部与大理寺更大的权力,监察范围下到县丞,上到宗室王侯,乃至所有的皇子。
  并且建设了民事监察的官邸,现在布衣百姓可以状告地方县丞乃至州府郡守。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改变。
  张阳离开了朝堂。
  李承乾裁撤了太子少师的官位,张阳是大唐的最后一位太子少师。
  并且往后的太子老师不再从朝中选用。
  李承乾按照张阳的意愿,贯彻以群众为核心主旨的目标,以万万布衣百姓来限制官吏,以御史台来施行监察权力。
  大唐的朝堂更紧张了,在大唐的做官更需要谨小慎微。
  有人说贞观一朝的天可汗是一个十分大气的皇帝,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皇帝。
  但这天下的皇帝并不是都一样的,李承乾是一个严苛又小气的人,他将会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容不得情面的皇帝。
  这两年长安城发生了太多的事,李世民为了让这个储君登基扫平了所有的障碍。
  玄武门的事情成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疙瘩,对李世民来说太子能够平稳地登基,不再出现谋逆的事,便是他心中最大的慰藉。
  临近立冬,张清清与天可汗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想要去修长安城的城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