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内忧外患,启用袁崇焕!(3 / 5)
一个后金、一个西北起义的农民军,已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两个心腹大患。
不过李自成和张献忠始终都是内部的士情,而且还是一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农民。
所以大明朝廷的重心始终是放在了辽东地区的,是放在了后金身上的。
大明朝廷一开始就没有指望过能够收复辽东地区,而是打算先稳住辽东地区的形势。
在稳住了边关的形势,确保大明的江山不会被异族入侵之后再回过头来处理西北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
其实大明朝廷的这个想法也没错。
毕竟西北的农民起义军相比起后金的骑兵来说,战斗力上始终是差了不少。
后金的骑兵那可是专业的,而且一个个骁勇善战,大明的正规军对付起来都很吃力。
而西北的农民起义军只不过是一些没有饭吃的百姓们和流寇聚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
虽然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这样的几股大一点的势力,但是在大明朝廷看来也不过就是几个人多一点的土匪罢了。
等边关的形势稳定了之后,将边关的大明正规军调回来一些。
灭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乌合之众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所以一开始,针对辽东地区的战事,就是大明朝廷最优先要做的。
一开始的时候,大明朝廷认为是辽东的明军主帅不行。
所以一开始就打算从人员上面进行更替和调整,希望通过更换领兵主将来改变辽东的局势。
大明朝廷先后任命的几位辽东主帅,都因为大明朝廷内部的倾轧党争,都没能阻止后金对辽东地区的蚕食。
那个时候的大明朝廷可谓是一盘散沙。
阉党和东林党之间,几乎是轮着番的派人前往辽东领兵。
因为他们都互相看不惯对面,都不想边关的军权被对方的人给握住。
并且,如果真的能够处理好辽东边关的战事,那是绝对的天大的功劳。
所以,不管是因为对这个兵权的把控,还是对于后续可能出现的军功。
阉党和东林党都不愿意放手。
两党一争,最难受的就莫过于边关的明军将士们了。
他们的领兵主将三天两头的换人,这个还没认识了,另外一个就来了。
今天一个命令,明天一个命令。
边关的明军将士们都不知道要怎么执行下去了。
本来就已经有些低落的士气,被大明朝廷这样一搞,变得更加的低落了。
而且因为明军主将的不断更换,导致辽东这边的明军效率极低。
一个作战指令下达下去,几天都没有人执行。
明军如此低落的士气和混乱的军纪、低效的效率,让后金抓到了空隙。 ↑返回顶部↑
不过李自成和张献忠始终都是内部的士情,而且还是一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农民。
所以大明朝廷的重心始终是放在了辽东地区的,是放在了后金身上的。
大明朝廷一开始就没有指望过能够收复辽东地区,而是打算先稳住辽东地区的形势。
在稳住了边关的形势,确保大明的江山不会被异族入侵之后再回过头来处理西北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
其实大明朝廷的这个想法也没错。
毕竟西北的农民起义军相比起后金的骑兵来说,战斗力上始终是差了不少。
后金的骑兵那可是专业的,而且一个个骁勇善战,大明的正规军对付起来都很吃力。
而西北的农民起义军只不过是一些没有饭吃的百姓们和流寇聚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
虽然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这样的几股大一点的势力,但是在大明朝廷看来也不过就是几个人多一点的土匪罢了。
等边关的形势稳定了之后,将边关的大明正规军调回来一些。
灭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乌合之众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所以一开始,针对辽东地区的战事,就是大明朝廷最优先要做的。
一开始的时候,大明朝廷认为是辽东的明军主帅不行。
所以一开始就打算从人员上面进行更替和调整,希望通过更换领兵主将来改变辽东的局势。
大明朝廷先后任命的几位辽东主帅,都因为大明朝廷内部的倾轧党争,都没能阻止后金对辽东地区的蚕食。
那个时候的大明朝廷可谓是一盘散沙。
阉党和东林党之间,几乎是轮着番的派人前往辽东领兵。
因为他们都互相看不惯对面,都不想边关的军权被对方的人给握住。
并且,如果真的能够处理好辽东边关的战事,那是绝对的天大的功劳。
所以,不管是因为对这个兵权的把控,还是对于后续可能出现的军功。
阉党和东林党都不愿意放手。
两党一争,最难受的就莫过于边关的明军将士们了。
他们的领兵主将三天两头的换人,这个还没认识了,另外一个就来了。
今天一个命令,明天一个命令。
边关的明军将士们都不知道要怎么执行下去了。
本来就已经有些低落的士气,被大明朝廷这样一搞,变得更加的低落了。
而且因为明军主将的不断更换,导致辽东这边的明军效率极低。
一个作战指令下达下去,几天都没有人执行。
明军如此低落的士气和混乱的军纪、低效的效率,让后金抓到了空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