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后记四十六我来养你啊(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190章 后记四十六·我来养你啊
  (多谢工科书友提醒,原谅老王这个文科生吧。今天仔细研究了一下转炉和回转窑,发现自己对转炉的理解都大错特错。)
  (了一下午时间查资料,还下载了冶金和水泥制备的相关书籍。所以,今天只有一更。)
  清晨,工部。
  “谢学士早。”
  “有礼了。”
  谢衍一路点头致意,快步走上三楼。
  他已经跟一些工部官吏混了个脸熟,但人们还是经常对他投来探究目光。
  没办法,他在工部的名气太大了。
  一部分因为学术,一部分因为公主。
  负责跟他接洽的工部主事叫范英,正五品官员。平时负责处理来往公文,也偶尔管理一些中小型项目。
  谢衍跑来查资料,用不着他亲自盯着,纯粹是想借机跟谢衍搞好关系。
  毕竟,谢衍在陈尚书家里住了一段时间!
  “谢学士,昨天的资料可看完了?我又找到一些。”范英的态度极为热情。
  谢衍点头微笑:“多谢范主事帮忙查找。”
  这几天,谢衍在工部的资料室里,主要阅读各种炉、窑信息。有高炉、转炉、石灰窑、陶瓷窑、玻璃窑等等。
  幸好他对冶金一窍不通,否则大明的相关技术发展,又会给他一种时空错乱的魔幻感。
  就拿冶炼钢铁的高炉、转炉来说。
  各种配套工艺的科技水平,如果换算成另一个时空的年代,可以从乾隆中期一直延伸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某些工艺还停留在乾隆朝,某些工艺已经到了咸丰朝。
  热风炉已经搞出来了,但采用的是外加热,而非蓄热式热风炉。
  转炉也已经搞出来七年,但采用底吹空气的办法。炼出的钢材太硬太脆,韧性、耐久性和疲劳寿命都较差。
  说白了,就是钢材含氮、含磷、含硫过高。
  目前的徐州钢铁厂,年产生铁4500吨、熟铁200吨、粗钢1000吨。
  不要用后世的转炉代入原始转炉,以1892年的美国举例,110座转炉的总年产量才470万吨钢,平均每座转炉的年产量只有4.27万吨。
  大明此时的转炉技术,远远不如1892年的美国,连铁、碳和其他元素的比例都没完全搞清楚,尚处于依靠经验进行配料的阶段。还经常因为故障而停炉检修。去氮、去磷、去硫工艺更是摸都摸不着。
  徐州钢铁厂的年产量,已经是全国独一份,因为这里的铁矿品质最高,所以朝廷优先发展徐州那边。
  再说各类窑。
  镇窑的温度最高,窑体内壁与外壁设置了空气间隙,形成保温层来减少热量损失。
  谢衍打算借鉴各种炉窑的升温、保温方法,搞一个水泥立窑出来。
  水泥回转窑太高端了,他完全没有任何头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