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章 后记七十六铁路大开发(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谢衍点头说:“我知道,他们想拿秦国水泥来建铁路桥。”
  “那我们的水泥,岂不是要销量大增?”李敦实欣喜道。
  谢衍却说:“修建铁路,水泥需求量巨大。等确定了新修的铁路路线,肯定是就近建水泥厂来供应。想要用到我们两家的水泥,除非是修洛阳—郑州—开封铁路。”
  “这样啊。”李敦实顿时失望。
  洛阳、郑州和开封,有洛水、黄河、汴河可以连通,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修建铁路的。
  一是更急需建铁路的地方还很多。
  二是靠这三城水运吃饭的百姓,至少在十万人以上,关联从业者可能超过二十万。铁路一旦连通,很多人就要失业,这可是大明核心区域的失业人口!……
  内阁。
  工部尚书陈文昭,正对着一张地图给阁臣们做报告:
  “由于这些年蒸汽火车的性能提升,从太原到真定的铁路,可以更改以前的建设方案。铁路的弯子绕多一些,铁路的坡度修陡一些,能够把隧道缩减到20个,把铁路桥缩减到1100多座。”
  另一个时空,清朝末年修建此段铁路,为了赶工期和节省资金,修出来全长243公里,隧道23个,大小桥梁1200多处。
  阁臣杨正夫皱眉道:“五百多里的铁路,1100多座铁路桥,这桥梁数量还是太多啊。我看你们给出的方案,很多桥梁设计得都很短,只是跨过很窄的山沟而已,可不可以直接把山沟给填平了?”
  “不能填,否则有可能引发山洪淤塞,”陈文昭说道,“这几十年,一直有学者在沿线考察,许多建桥石料可以就地取材。再加上谢学士的新水泥,以及万学士的转炉炼钢,真太铁路已经可以修建了。”
  太行山之中,有大量优质石材。
  历史上,清末修建正太铁路,许多铁路桥的桥墩,并没有使用钢筋混凝土,而是就地取用沿线的优质石材。为了不破坏石材的内部结构,甚至刻意不用炸药,采用最原始的打楔法取石。
  阁臣张育问道:“不是说转炉炼出的钢材,杂质很多、强度不够、寿命很短吗?”
  陈文昭说道:“所以转炉暂时无法推广,只能在徐州和遵化使用,即便这两个地方用转炉也会炼出许多废钢。徐州铁矿石含磷量更低些,转炉炼出的好钢用来修铁路足够了。”
  “水泥产量跟得上吗?恐要在沿线先建几座水泥厂。”邓公武说道。
  陈文昭说:“谢学士已经联系了磁州蒸汽机厂,联手研发一种球磨机,据称可以提高水泥生产效率。这种球磨机,还能用于研磨铁矿等其他矿石,也能用于玻璃、陶瓷烧制前的原料研磨。”
  一直在打瞌睡的袁怀义,突然笑着问道:“他会变戏法不成?说发明机器就发明啊。”
  陈文昭拱手道:“在下已看过图纸,结构比较简单,但想法另辟蹊径。如今粉碎铁矿的机器,都是采用蒸汽机来舂。而谢学士的球磨机,则是利用离心力、重力和摩擦力。”
  邓公武问:“你觉得可行?”
  陈文昭说道:“可行性很大。但据谢学士所言,研磨不同的物料,球磨机的转速也要随之更改。不能转得太快,也不能转得太慢,具体还要做实验来确定。”
  邓公武说道:“如果真太铁路能顺利建成,我觉得两京(洛阳、开封)铁路也可提上议程。”
  “不可。”
  “我赞成,两京铁路早就该修了。”
  “两京铁路一旦修通,靠河运吃饭的百姓怎办?恐怕有一大半百姓,都不能转为靠铁路吃饭。那是好几万,甚至是十万张等着吃饭的嘴啊!他们每个人背后还有家庭,把家人全都算上,涉及的人数就更多!”
  “终归是要修的。夏秋涨水之际,一旦遇到黄河洪讯,两京的水运就要暂时断绝。把铁路修通之后,两京一线全部贯穿,洛阳还能通过铁路跟襄阳相接。”
  “移民,加大移民!那些吃不上饭的百姓,通通运到海外去,两京铁路必须修通!”
  “……”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