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周人不知亡国恨(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走到山下时,天色已经黑了。
  他们只能就地休息,到了次日中午,方才回到了家乡。
  这是一处平平无奇的乡村,道路两旁杂草丛生,若是扒开去看,或能看到碎裂的头骨。
  远处的耕地被荒废,几处烧焦的废墟等待着这些归乡的人们。
  有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而后,尖叫声和哭泣声传出来,那些跟良人,跟父亲,跟儿子失去了许久联系的人冲了过来。
  有人找到了自己的亲人,相拥而泣,有人茫然的四处张望,怎么也看不到熟悉的人影。
  老丈吩咐他们先各自回去,只带上了自己的侄儿,让他领着自己前往乡里的官署。
  虽然现在这乡已经名不副实,但毕竟还是个乡,按着地方的标准,地方官府在这里设立了相应的官职。
  人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
  乡置啬夫一人,人不足千,置治书史一人。
  出来问话的是一个寻常的散吏,老农胆颤心惊的说起了自己进山采药,发现了村中亡人,并且将他们带下来的事情。
  “我先前听上吏说官府赦免亡人,就请他们回来,这些人得知,也很高兴,都跟着我回来了,他们都是些乡里的庄稼人,过去也不曾惹过事,就是因为当初的官府逼迫太急.”
  “嗯,嗯。”
  散吏无奈的点着头。
  这散吏乃是本地人。
  官员可以从东边派,但是吏就没办法了,吏并不属于朝廷,吏是属于地方的,官员拥有处置权,也都是从当地征召。
  从秦开始,一直到当下,吏的招募方式经过了多次的变更,如今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征。
  地方官府缺了吏,直接征当地会读写的人来当吏,这类似徭役,是不能拒绝的,必须要去,不去就等着被问罪。
  第二种是继,一般来说,吏的位置是可以继承的,父亲死了就让儿子顶替,这还是徭役那一套习惯,服徭役的人死了,就让他的亲属顶替他继续干。
  第三种是考,最早的吏试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记载,有些有职权的吏,大家都还是比较有想法的,有想法就可以去考试,通过吏试就可以当了,据闻刘邦的亭长就是通过第三种方式考出来的。
  像这位散吏,本地人出身,却只是散吏,明显就是走了第一种路子,因为认字而被征为吏,地位偏低,基本上没有任何职权,干的是些跑腿的杂活。
  不过,待遇还行,比种田的活要轻松许多,对寻常百姓来说,地位也是有的。
  这散吏听着老头子说了许多,颇有些无奈,“徐老丈啊,我是真的不知怎么给你说了。”
  “你这些话,说给那些外来的上吏也就罢了,你还给我说。”
  “我不知道山里的那些人吗?”
  老头神色一变,赶忙叮嘱道:“你可不能出卖了乡人啊!”
  “唉”
  散吏将他们几个拉到了一旁,认真的说道:“老丈啊,你好好想想,这上吏们能不知道这件事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