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海纳百川(大结局)(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坚持不肯赴任,那就只能说你是包藏祸心了。
  杨沅是既震慑,又怀柔,把一切做在了头里,让他们明白反抗已经无望,但又能在新朝中看到无尽希望。
  三月十六,杨沅从燕京回转洛阳。
  整个新帝国,充满了勃勃生机,一派全新气象。
  但杨沅知道,这个由宋、金、新金、西夏拼凑而成的新的大帝国,外忧固然已不多,可内患却还重重。
  旧的民族矛盾与仇恨,新臣与旧臣、不同地域、民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矛盾依旧很深。
  如今只是有着他这个超级黏合剂凭着他强大的个人威望,才能让这些表现的并不明显。
  可他若是如始皇帝一般英年早逝,而继承者又表现不佳的话,难说就不会迅速分崩离析。
  幸好,他的身体还蛮好,人也健康,他觉得,再活个几十年,让这拼凑的版图彻底融合起来,还是大有希望的。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能活,而且容颜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此期间,这个新帝国的制度,也被他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重走回头路,去搞上古时候的分封制,是不合适的。
  分封的邦国,最终的作用力一定是向内的,首先图谋的就是取而代之。
  杨沅没想过分封有功之臣,也没想过利用他的子嗣去搞分封。
  他甚至把爵位制度,全盘继承了宋国的。
  总之就是,诸国制度中有好的,他都拿来改造成适合本朝状况的加以利用。
  然而,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在这个地代的客观条件下,又要集权又想扩张,也是不合适的。
  那么久而久之,它的制度必然僵化,内部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然后重新进入历史的轮回。
  杨沅也不奢望他能找到一个办法,让这个大帝国千秋万世。
  他只希望,这个帝国存在的更久,而且能充满活力。
  否则变成一个僵而不死的老家伙,也只是任人鱼肉,留下无尽屈辱。
  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他便努力地寻求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
  既然集权与分封各有优劣,能否找到一种让它保持微妙平衡的办法呢?
  政治制度,杨沅基本上就是在内阁和六部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了。
  而做为军事制度,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优点是兵农合一,避免了军阀化,但后期战斗力直线下降,衰落的厉害,明朝的卫所制,与之相似。
  要说对于军权的控制,还真是以宋朝最强,但是战力衰败和军费高昂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
  杨沅经过反复琢磨,最终制定了调兵权归中央、将领轮换、军队分析、财政控制等诸般手段相配合的制度。
  如此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军队的忠诚,又能更好地维持战斗力。
  但杨沅认为,制度是一方面,一个老大帝国长期处于稳定中,它就必然渐渐走向腐朽。
  而制度,其实也是极不可靠的,后来的统治者如果想改,也只是一动念的事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