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皇帝的清闲(2 / 4)
大雨浇灌着大地,浇灌着太液池,在地面上打起一片的水雾。
北苑的屋檐下,皇帝父子正坐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水。
於菟道:“来济老先生离开长安城了,他老人家却不让儿臣相送。”
来济是他的启蒙老师,於菟对他老人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李承乾喝着茶水道:“你还是跟在后方送了他老人家一段路,不是吗?”
被父皇看穿的於菟有些尴尬,他笑着道:“儿臣只是觉得应该送一送老师。”
“他不想你相送,但不会拦着你相送。”李承乾低声道:“有些事不要等到别人让你去做你再去做,你想做的事,想要完成的事,都要你自己去争取,而朕与你母后,乃至你的臣子……只要你想要的都会帮你。”
大雨中的风冷了几分,有内侍快步而来行礼道:“陛下,这是老人家送来的信。”
宫里的内侍称呼太上皇都称陛下,或者是老人家,父皇很不喜太上皇这个称呼,因此在明面上,大家都称呼老人家。
李承乾接过书信,正在看着。
於菟问道:“父皇,爷爷的书信写了什么?”
“说你晋王叔叔的炉子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一次炉子烧了一晚上,竟然没有炸炉。”
书信中对李治的话语就这么简单一句,李治到底怎么样了,还要亲自去看过才好。
再往下看父皇的信,漂亮的飞白体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化。
能够让当年的虞世南与欧阳询得到肯定的书法,其中造诣自然了得。
“父皇,爷爷的书信还说了什么。”
李承乾不动声色地将信纸折了起来,语气平静地道:“你爷爷要带你去九成宫避暑。”
“九成宫?”於菟下意识一想,又询问道:“儿臣听晋王叔叔说过,当初父皇让人将前隋的仁寿宫修建成九成宫,用来避暑,后来九成宫的修建几次因用度紧张被父皇拦下了。”
李承乾淡淡道:“你晋王叔叔连这都与你说?”
於菟有些得意地笑道:“儿臣现在晋王叔叔是莫逆之交,叔叔什么都与我说。”
李承乾将对折的信纸放在一旁的桌上,又道:“其实你晋王叔叔说错了。”
“说错哪儿了?”
见儿子追问,李承乾一手扶着太阳穴,解释道:“其实当年我们家的老太爷重建过一次仁寿宫,后来仁寿宫几次遭了大水被淹,老太爷让人翻修的仁寿宫暂时荒废了,再之后又要面对中原各地的叛乱,仁寿宫就被荒置。”
“再之后,你爷爷要修缮仁寿宫,这才将仁寿宫改名成九成宫,其实你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就跟着隋帝去过九成宫避暑,朕的确好几次阻挠了你爷爷要修建九成宫的事,不仅如此,朕还阻挠了你爷爷要为我们家的老太爷修建夏宫一事。”
李承乾耐心地向儿子解释着,又道:“其实所谓夏宫就是在龙首原修建一片皇宫,当年袁天罡说过龙首原的确是一片修建皇宫的好地方,袁天罡是一个道长,他主张若修建皇宫就修建在龙首原,但他也说过若是不在龙首原修建皇宫,不破坏那里的地貌,其实也更好。”“这世上夺天地造化的事太多了,不过朕不喜这种说法,朕需要不修建夏宫的主张,朕又想摒弃,他对天地造化的那一番说辞。”
於菟像是在听一个故事,他问道:“那之后呢?”
李承乾又道:“之后,袁道长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过,袁道长觉得天时地利不能逆反,可若是阻碍到了大唐子民的生活,若所谓的天时地利不能让人们生活了,朕也会与这天时地利斗一斗,因此朕将荒废多年的昆明池重新修建了起来。”
“为了大唐子民的生活,朕为此可以想方设法改造天时地利。”
於菟想起来了,言道:“大唐耗费近三十年,在荒漠中种起来的一片树林,儿臣在西域见过,荒漠中养活一棵树很难,他们只能将枯死的树拔了重新再种,如今瓜州一带有了一片十分茂密树林,在沙州还开了很多酒肆。”
李承乾道:“其实,在你看来当皇帝很简单吧。” ↑返回顶部↑
北苑的屋檐下,皇帝父子正坐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水。
於菟道:“来济老先生离开长安城了,他老人家却不让儿臣相送。”
来济是他的启蒙老师,於菟对他老人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李承乾喝着茶水道:“你还是跟在后方送了他老人家一段路,不是吗?”
被父皇看穿的於菟有些尴尬,他笑着道:“儿臣只是觉得应该送一送老师。”
“他不想你相送,但不会拦着你相送。”李承乾低声道:“有些事不要等到别人让你去做你再去做,你想做的事,想要完成的事,都要你自己去争取,而朕与你母后,乃至你的臣子……只要你想要的都会帮你。”
大雨中的风冷了几分,有内侍快步而来行礼道:“陛下,这是老人家送来的信。”
宫里的内侍称呼太上皇都称陛下,或者是老人家,父皇很不喜太上皇这个称呼,因此在明面上,大家都称呼老人家。
李承乾接过书信,正在看着。
於菟问道:“父皇,爷爷的书信写了什么?”
“说你晋王叔叔的炉子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一次炉子烧了一晚上,竟然没有炸炉。”
书信中对李治的话语就这么简单一句,李治到底怎么样了,还要亲自去看过才好。
再往下看父皇的信,漂亮的飞白体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化。
能够让当年的虞世南与欧阳询得到肯定的书法,其中造诣自然了得。
“父皇,爷爷的书信还说了什么。”
李承乾不动声色地将信纸折了起来,语气平静地道:“你爷爷要带你去九成宫避暑。”
“九成宫?”於菟下意识一想,又询问道:“儿臣听晋王叔叔说过,当初父皇让人将前隋的仁寿宫修建成九成宫,用来避暑,后来九成宫的修建几次因用度紧张被父皇拦下了。”
李承乾淡淡道:“你晋王叔叔连这都与你说?”
於菟有些得意地笑道:“儿臣现在晋王叔叔是莫逆之交,叔叔什么都与我说。”
李承乾将对折的信纸放在一旁的桌上,又道:“其实你晋王叔叔说错了。”
“说错哪儿了?”
见儿子追问,李承乾一手扶着太阳穴,解释道:“其实当年我们家的老太爷重建过一次仁寿宫,后来仁寿宫几次遭了大水被淹,老太爷让人翻修的仁寿宫暂时荒废了,再之后又要面对中原各地的叛乱,仁寿宫就被荒置。”
“再之后,你爷爷要修缮仁寿宫,这才将仁寿宫改名成九成宫,其实你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就跟着隋帝去过九成宫避暑,朕的确好几次阻挠了你爷爷要修建九成宫的事,不仅如此,朕还阻挠了你爷爷要为我们家的老太爷修建夏宫一事。”
李承乾耐心地向儿子解释着,又道:“其实所谓夏宫就是在龙首原修建一片皇宫,当年袁天罡说过龙首原的确是一片修建皇宫的好地方,袁天罡是一个道长,他主张若修建皇宫就修建在龙首原,但他也说过若是不在龙首原修建皇宫,不破坏那里的地貌,其实也更好。”“这世上夺天地造化的事太多了,不过朕不喜这种说法,朕需要不修建夏宫的主张,朕又想摒弃,他对天地造化的那一番说辞。”
於菟像是在听一个故事,他问道:“那之后呢?”
李承乾又道:“之后,袁道长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过,袁道长觉得天时地利不能逆反,可若是阻碍到了大唐子民的生活,若所谓的天时地利不能让人们生活了,朕也会与这天时地利斗一斗,因此朕将荒废多年的昆明池重新修建了起来。”
“为了大唐子民的生活,朕为此可以想方设法改造天时地利。”
於菟想起来了,言道:“大唐耗费近三十年,在荒漠中种起来的一片树林,儿臣在西域见过,荒漠中养活一棵树很难,他们只能将枯死的树拔了重新再种,如今瓜州一带有了一片十分茂密树林,在沙州还开了很多酒肆。”
李承乾道:“其实,在你看来当皇帝很简单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