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爵位递降(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596章 爵位递降
  贵族们在战场上的这种行为,刘荣確实很难评。
  你要说他们怯战、畏战,边缘ob抢人头吧?
  好像確实是,多少有些不厚道。
  但你要说他们完全没作用,纯粹就是顺风k头逆风15,好像也不完全是。
  ——至少他们的存在,让汉家的军队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確实可以减少部分压力。
  简而言之,就是他们的存在,一百个兵不能当一百个兵看,也不能当一百个兵用;
  可到了特定的场景,他们这一百个人,也总共起到那么三五十號人的兵力,所能起到的作用、承担起三五十號人能肩负起的战术责任。
  至於贵族们这么做的核心逻辑,其实也非常简单。
  汉家的爵位,其实並不是后世大多数人刻板印象中的『世袭罔替』。
  准確的说,是原则上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既然是原则上,那就肯定是和现实情况有出入的。
  这『出入』便在於:贵族爵位,尤其是大良造以上的高级爵位,要想世袭罔替,而非逐级递减,是需要满足kpi的。
  这里所说的kpi,指的便是在战爭爆发时,为汉家朝堂中央提供的贡献值。
  举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遍封开国元勛功侯一百四十六家,总食邑高达二十万户,占据了彼时,汉家总人口、总户籍的十分之一!
  而在这一百四十六家功侯元勛当中,食邑多的,有平阳侯曹参、留侯张良、酇侯萧何等万户侯,自然也有食邑不足千户,甚至不足五百户的入门级功侯。
  便以这些人为例:作为汉家的开国元勛,军功封侯的始祖,这些『一世侯』的kpi,自然是隨著功成封侯,而宣告完成。
  他们的爵位、食邑,自然也是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他们的侯世子,也就是各自的二世侯。
  但在二世侯袭爵后,要想將家族的爵位、食邑完完整整传承给自己的侯世子,也就是三世侯,这些二世侯们,就要完成一定的kpi了。
  这里的kpi,並没有系统的制度,也没有明確的標准,基本上是主打一个『皇帝说行就行,皇帝说不行就不行』。
  比如曹参的儿子,二世平阳侯曹窋,从袭爵到薨故,前后在位长达二十九年,唯一一次『上战场』,便是参与诸吕之乱。
  只不过,平阳侯曹窋参与诸吕之乱,並非身处诸侯、大臣所在的平乱阵营,而是身处诸吕外戚所在的『叛乱阵营』。
  那么好。
  在诸吕之乱爆发前——准確的说,是从父亲曹参亡故,曹窋袭爵,一直到吕太后驾崩的九年时间里,二世平阳侯曹窋所完成的『kpi』,便是对吕太后足够恭顺,在吕太后眼里,完成了侯爵在位期间的kpi。
  如果没有诸吕之乱,那曹窋仅凭这九年,拍吕太后马屁拍的足够舒服,也足以让平阳侯国那一万零六百三十户食邑,完完整整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三世平阳侯。
  而在诸吕之乱爆发,且曹窋以『诸吕同党』的身份,参与进诸吕之乱后,这kpi自然也就不做数了。
  单从曹窋以叛逆者的身份,参与诸吕之乱这一件事来看,曹窋甚至应该被免爵处死!
  只不过,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太宗皇帝处於『只定诸吕之罪,不议吕后之过』的政治考量,把曹窋也给轻描淡写的放过了。
  於是,平阳侯一脉的传承,便在二世侯曹窋在位期间,没有完成相应的kpi。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